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正視文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充滿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是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即日起,我們將陸續刊發相關專家學者文章,就如何進一步深化文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言獻策,以期助力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編 者
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在文化領域著力推進的重大制度性變革,是改變我國長期以來文化生產力落后狀況、滿足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和多樣性文化需求、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文化越來越成為人民幸福、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核心要素,文化體制改革的轉型深化,不僅關系到文化發展的成效,也關乎經濟的轉型升級,關乎民心的聚散與國力的興衰。
文化體制分類推進的改革思路符合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邏輯,但客觀上帶來了文化發展理念的模糊,文化主體定位的困惑以及文化行政管理的困難
最初,文化體制改革是按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進行的,主要任務是破解計劃體制下文化領域的管辦不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問題。鑒于文化具有顯著的意識形態性和公共性,按照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文化體制分類推進的改革思路逐步確立。通過改革,計劃體制的文化事業向三個方面轉變:一塊是公共文化部分,一塊是文化產業部分,還有一塊是交叉的經營性文化事業部分。經過不懈的努力,目前,分類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
分類改革符合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邏輯,但客觀上帶來了文化發展理念的模糊,文化主體定位的困惑以及文化行政管理的困難。這個問題在廣播電視領域最有代表性,典型的癥候就是娛樂化與“限娛令”的反復博弈。我國的電視業是典型的文化體制改革“第三部門”,即公共性與產業性交叉的企業化運營的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自然追求經濟收益最大化;事業單位管理,當然要求社會效益第一位。作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中性的娛樂類節目往往成為電視業競爭的最優選擇。在當前的體制形態下,電視運營主體既沒有通過大規模產業擴張做大做強的發展空間,也沒有被兼并或淘汰的危險,賺取短期利益,謀求安全發展,因而成為電視部門的普遍追求。在這種博弈狀態下,管理部門越是加強管理,電視臺就越忌憚內容創新,越容易造成低水平發展的“產能過剩”,越趨于“娛樂化”,也就是現在這種“越限越娛”的怪現象。可以與電視行業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相比照的是出版行業的“企業單位事業化管理”,對于滿足現狀的企業來說,這種雙軌制是左右逢源,既可得市場之利也可享事業之益,但對于那些謀求壯大的企業來講,這種雙軌制卻是左右逢“淵”,造成行業運營的進退失據。如果再不深化體制改革,文化創新活力無法充分釋放,文化生產力被抑制,人民的文化訴求得不到滿足,文化強國建設的國家戰略目標也就很難真正實現。
在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期,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牢牢樹立人民性的理念宗旨,從分類推進的外延式改革向理念導向的內涵式改革轉型
面對這樣的改革發展困境,在新的發展階段,文化體制改革需要從過渡性的機制性調整轉向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質性改革,從分類推進的外延式改革向理念導向的內涵式改革轉型。沒有理念的改革只是工具性的革新,沒有理念的改革是缺乏靈魂和方向的改革。下一步內涵式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以文化強國戰略為指導,以文化創新發展為動力,在鞏固文化分類改革成效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文化理念明確、機制精簡高效、依法規范有序的文化行政體制改革。
內涵式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有清晰明確的文化發展理念。改革就是攻堅克難,不僅需要勇氣和智慧,更需要正確信念的引導。當改革進入深水區,觸及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尤其需要信念的力量。在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期,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牢牢樹立人民性的理念宗旨,促進實質性變革。從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人民性就始終是我黨文化政策的基礎和核心。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及之前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也都將人民性確立為當下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基本準則。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明確指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確立了人民性這個內涵式文化改革發展的航標,改革發展中的問題與難題也就有了解決的依據和方向,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也就有了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文化的人民性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文化建設為了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建設要讓人民滿意,文化建設要團結和振奮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協力奮斗。將人民性的文化思想理念貫穿文化體制改革的始終,克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克服文化行政機制的本位利益,以人民文化權益和國家文化利益為重,推動文化改革發展走向最終的成功。
內涵式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形成精簡高效的大文化管理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整合行政資源,簡化行政審批
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真正轉變。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行政權力要退出更多可經營性文化行業,打破文化稀缺資源的部門壟斷,使文化行政管理機構獲得公信力,真正具有文化戰略指導的高度。其中一個關鍵的任務就是切實推進廣播電視業的轉企改制,盡快實現傳媒間的數字融合,推動我國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提升文化創新活力和發展能力。從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即使是公共產品,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化或市場化提供來實現,這樣做往往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而且文化行政部門只有從辦文化的利益本位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堅持文化為民的理念,實現做細做精做好管文化的職能。
從條塊分割向統籌指導真正轉變。通過深化改革,堅決打破文化建設中的行政本位主義障礙,逐步建構完善大文化行政管理格局,使文化行政管理機構真正具有總體文化發展的戰略統籌能力。關鍵的任務是繼續推進大部制改革,逐步消弭文藝、出版、廣電、網絡等條塊分割的舊制區隔,破除行政壁壘和威權壟斷,從管控型文化行政向服務性文化行政轉變。從國家戰略高度制定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投融資體系和文化產品監管機制,實現文化資源資產的優化整合,做大做強全產業鏈的文化企業,滿足人民的多樣性文化精神需求,擴大文化內需,發揮文化創意的融合與輻射作用,帶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從運營審批向內容監管真正轉變。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開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放包容的格局,培育和激勵全社會的文化創新活力,以統一透明的內容監管代替微觀具體的運營審批。關鍵是建立合理的內容評價體系和監管機制。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是內容的價值傾向問題,所以從意識形態的管理角度看,關鍵是要加強內容監管,可以放開載體和渠道的行政管控。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內容也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內容監管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內涵式文化體制改革的基礎是建構依法規范有序的文化管理模式,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保障
“人民”是一個群體性概念,現實地看,“人民”的文化權益其實是虛擬的。而每一個企業、組織或政府部門的權益相對是具體和明確的。要保障人民性的文化理念,就必須建章立制,依法規范進行文化管理,這是理念引領的內涵式文化體制改革能夠順利實施的制度保障。
認真研究和開展文化立法工作,讓文化建設與改革也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在下一步的改革中,重點要修訂完善《著作權法》、制定出臺文化產業振興法等文化領域的綜合性立法,積極推動出版、電影等文化領域的行業性立法工作。
加強國有文化企業管理的制度化與規范化,完善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體制。要改善和創新財稅政策,開發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紅利。破除現有條塊規制,大力推動跨行業、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培育大型國有骨干文化企業。
研究制定長期性普惠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對于各類非公文化企業的發展形成制度性激勵與保護。鼓勵和保障各類文化主體,積極發揮全社會的文化參與熱情,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資捐贈文化,合理發展各類社會非營利文化組織。
總之,切合人民利益的文化改革,才能真正激活人民的文化創造活力,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認同與支持,這也才是文化強國的真正內涵。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