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圖書界刮起一股“貴族化”旋風,一批制作極其奢華的精裝書,定價動輒成千上萬,甚至十幾萬,而且拒絕推出平裝本。業內憂慮,以往人人能夠買而讀之的圖書,竟也成了奢侈品,這將加劇紙質圖書的讀者危機。(9月18日《北京晚報》)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39本,報紙和期刊閱讀量分別為77.20期(份)和6.56期(份),電子書閱讀量為2.35本。與2011年相比,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76.3%,比2011年下降1.3個百分點。一邊是出版社出版數量繁榮;一邊是國民閱讀率增長似“蝸牛”;一邊是書價虛高;一邊是打折瘋狂。
統計顯示,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居世界第一位,僅去年就出版了37萬種圖書。“出書速度比賣書快”是一個被默認了的現實。人們“不讀書”的原因很復雜,既有網絡、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數字化閱讀改變了人們閱讀習慣的因素,也有出版界魚龍混雜、抄襲拼湊成風和偽劣圖書泛濫損害了人們的閱讀欲望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書價太高了,動輒幾百上千元的定價著實讓讀書人唏噓不已,讀書人對書價的疑惑越來越濃:“書價虛高,儼然是最暴利的行業。”
沒錯,書價太高了。用不少讀書人的話說:“書是一種奢侈品,買書更是一種奢侈的行為。”不久前,在上海書展,一套《黃永玉全集》14卷特精裝本亮相,標價竟達12.8萬元。最近,作家董橋出了一本薄薄的新作《克雷莫那的月亮》,100本限量版書不放在書店里賣,偏偏要在網上以每本不低于2000元的價格拍賣,結果普遍以3000多元成交,最貴的一本拍到5500元。此外,還有其他天價圖書,一套《王世襄集》14卷精裝,標價1960元;裝幀設計名家朱贏椿的《空度》定價480元。
不敢否認“貴族化”物有所值,但如此高的書價,也不由得讓人深思——— 買書讀書,我們原本普通的公共文化生活,為什么越來越變成奢侈的事情?盡管業界專家一再強調是“保本微利”,甚至指責人們在購買不同商品或服務時的態度不一樣是消費心理作祟:“隨手打車、吃麥當勞和KFC稀松平常,買本書怎么能覺得貴呢?”與國外的書價相比,國內的書價或許真的很“便宜”。但是,我國國情呢?英國人、美國人的純收入是多少,我們的純收入又是多少呢?
房地產界有人說過這樣一句頗受爭議的話:“中國的房價不高,開發商的房子不是給窮人蓋的。”換而言之,出版圖書也不是給窮讀書人看的。有出版人說得透徹:“富人買精裝本花錢比較爽快,而對普通讀者來說,即便買平裝本,也會有一個仔細掂量的過程。所以精裝本往往賣得更快,這也意味著出版社回款更快。賺一樣的錢,出版社自然更愿意做精裝書。”以一套10卷本的文集為例,按照現在的行情,如果是平裝本,定價不過三四百元,而一旦套上“精裝限量本”的名頭,那就可能猛漲至1500元左右,甚至更高。如果這套文集的銷售預期是50萬元,那么平裝本需要賣1600余套才能完成,而精裝本只需賣330套就可以了。
文化圖書成為奢侈品,名家的書越來越看不起了,這不是人們的感慨,更不是發牢騷。筆者喜歡看書,也喜歡買書。看到心儀的圖書,巴不得全買回家。但是,買不起。買上幾本書,一個月的米面油就沒有了,一家人就得喝西北風了。愛書之人迫于無奈,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么買盜版圖書,要么到網上去購買。電商把書價“砍到地板上”的背后是書價有“泡沫”,還是電商比實體書店有“高招”?
“無論用何種姿態翻閱《詩經》,那種震撼人心之絕美,常常讓我無言。”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說:“每天看五分鐘“非誠勿擾”之類,堅持十年,這個人仍將是一無所知的廢物。而每天五分鐘,讀一點經典,學幾句法語,同樣十年,這個人將有一技之長。”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文化圖書成為奢侈品,這是在向平民讀者顯示文化的高傲。圖書貴族化結果,必然是讀者的貴族化——— 最后變成一些書只能是少數有錢人才能看得起,大部分讀者想看也看不起。推動全民閱讀,圖書出版業要少點浮躁。正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趙武平所言:“在全世界范圍內,出版都不是一個逐利的行業,而更多的是埋頭于精神價值的創造與深厚民族文化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