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大時代當做大文章(馬笑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9月09日13:33 來源:中國作家網 馬笑泉

      13歲那年,我在筆記本上幾乎是無意識地寫下了第一首詩,凝視著那些簡潔、新鮮的文字,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來自內心純粹的召喚。而在20年后的今天,在對人生和社會有了更深的體驗和思考之后,我意識到,創作于我,不僅是生命沖動的表達,更多時候,它已經成為了一種使命,一種責任。

      創作確實需要天賦,但個人的天賦乃是上天賜予的。如果有幸獲得了這種賜予,同時也就被賦予了一種使命。我必須盡可能地把自己所擁有的天賦發揮出來,不斷地以鮮活、扎實、精美、具有力度和深度的作品來償還這種天賜。同時,創作離不開創作主體所處的客觀環境——我們成長的大地、奮進的時代洪流、密切往來的人們。作家、藝術家絕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我們吃的糧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享受的親情、愛情和友情,都來源于這個時代、這片土地、這些親切的人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就具有了一種責任,那就是:以誠懇、公正的態度,為時代寫真、為大地歌唱、為人民描繪出他們的悲喜人生。創作是從小我出發,走向大我。作品當從藝術出發,進入存在。當千年后的人們回望這個時代、這片土地、這些人民時,他們看到的就不會是一片虛無,而是通過我們的作品,感受、把握到一種切實、生動的存在。有了這種責任感,在創作的漫漫長征路上,我們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克服那些難免出現的疲憊、厭倦和茫然。

      我出生在1978年,正好是改革開放的肇始之年,到今年已有35個年頭了。這35年,是中國有史以來社會結構變化最深廣、物質基礎和精神面貌變化最巨大的35年。而且,這種變化還在繼續,并對整個世界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風云際會、風雷激蕩、風光無限的大時代。大時代當做大文章。身為作家,如果拿不出在深度、厚度和廣度上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大作品,我個人會覺得慚愧。把小文章寫好不容易,也很有意義,而把大文章做好,其難度十倍、百倍于寫好小文章,因為這需要浩大的才氣、豐富的經驗和想象力、駕馭大場面的結構能力來支撐;其意義無疑也更為重大,因為正如魯迅所言,中國從來就不缺精致的小擺設似的作品,缺乏的是像長城那樣堅固而偉大的作品。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如果缺乏厚重大氣之作,是難以引人重視的。或許有的人會說,我大半輩子生活在小地方,出大作品嘛,只怕有點難度。對此,我的回答是,去翻翻文學史吧。20世紀長篇小說大師威廉·福克納有15部長篇小說都是描寫美國南方一個“郵票般大小”的偏遠縣城:約克納帕塔法縣。近年在中國再度引起轟動的《百年孤獨》被普遍認為是“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而作者馬爾克斯給這部偉著所設置的地域背景是哥倫比亞一個曾經與世隔絕的小鎮:馬孔多鎮。當前中國的任何地方都無法回避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的種種裂變,蘊藏著豐富的素材。只要有心、用功、沉得住氣,就能拿出大作品。

      有的人聽我這么一說,也許會改變想法,喜上眉梢,興沖沖地奔著一個大題材去了,比如,寫新農村建設。他們以為,只要題材重大,就會出大作品——這又是走向另一個誤區了。事實上,作家只要是扎根于熟悉的地方,寫任何題材都有可能出大作品,關鍵是看“怎么寫”,這就是藝術性的問題。文藝領域內的傳世之作無一例外都擁有極高的藝術品質,喊口號的應時之作都遭到了時間的淘汰。認為自己占據了題材的制高點,而在藝術上粗制濫造,這樣勉強趕制出的“大文章”、“大作品”,哪怕拉得再長,也是立不起來的。

      進行文學創作的這20年來,我的幾乎所有小說、大部分散文和一部分詩歌,都是以湖南邵陽地區為背景。越深入這片土地,我就越感覺到它擁有難以窮盡的創作資源,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專注、深入地開掘下去。我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能寫出大作品,但我清楚,若是缺乏這種集中、持久和沉著,即便擁有托爾斯泰那樣的才華,也很難寫出偉大的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