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圍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來表現青年一代的成長故事,成為國產電影面向青少年觀眾的內容特色
●為青少年拍電影,需要藝術上的精進,需要情感和價值上的關懷,更需要自覺的受眾定位和市場探索
青少年是當下影視產業力爭的“潛力股”,這一點毋庸置疑。最近宣布進軍影視自制劇的亞馬遜公司,經過反復的用戶測試,最先決定投拍的5部劇中就有3部鎖定青少年觀眾。而國產電影對青少年觀眾的“瞄準”,則以教育題材為主,圍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來表現青年一代的成長故事,如《愛在塬上的日子》、《我的九月》、《看上去很美》、《尋找那達慕》、《幸福并不遙遠》、《向快樂出發》等都是其中的佳作代表。就在今年,一部《全城高考》以某校高三學生高考前一個月的經歷為內容,正視了考生的家庭差別和不同的命運走向,濃墨重彩地表現了青春與理想的生動面貌。而暑期中一部《青春派》又宛如清泉滋潤著無數觀眾的內心,它喊出了萬千學子的心聲,也記錄下他們無悔的青春風華。這兩部影片不僅熱映,而且廣受好評,是國產電影近年來在教育題材方面的重要突破。
青少年教育涵蓋面廣,帶來了教育題材電影選題的多元和視野的開闊。像《請投我一票》、《尋找成龍》、《長江7號》、《夏天,有風吹過》等影片,既表現置身于多元駁雜的城市文化空間中的孩子們在面對時尚潮流、貧富差距、人際沖突時心靈世界的困惑與躁動,也不回避西部和內陸山區教育資源匱乏、教學設施落后、師資短缺、生源流失的教育現狀。正是因為對真實現狀的不回避,這一類電影才更有現實感、責任感和憂患感,才多了反思和批判的力量。《水鳳凰》、《美麗的大腳》中那些扎根窮鄉僻壤,兢兢業業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走路上學》、《滾拉拉的槍》、《尋找那達慕》、《綠草地》中少數民族少年的成長歷程,《同一片藍天》中城市打工子弟的入學和教育問題,《看上去很美》、《小人國》中的幼兒園生活,《幸福并不遙遠》、《初來乍到》中莘莘學子走出校園之后做大學生村官的人生經歷,《請投我一票》中的校園選舉風波,《尋找那達慕》中網癮少年的草原“康復”,《阿妹的諾言》中個體人格的養成與社會環境的優化的良性循環,等等,都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廣闊的社會面貌經由多樣的藝術視角充分展現出來,青少年教育的復雜性也得到了深度開掘。
題材的特殊性和受眾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題材電影更應該平易親和,以平視的注目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化姿態觀照校園內外的生活,細膩捕捉特定年齡段孩子的心靈和情感脈搏,把他們生理與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復雜難言的精神困惑和成長煩惱展現出來。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應該克服扁平化、模式化、簡單化,以生動鮮活來貼近今天青少年的審美需求。
這也是近些年教育題材電影的努力方向。從電影藝術本體上來說,青春電影、詩電影、散文電影、紀錄片、歌舞片、微電影等藝術形式被納入到教育題材電影的創作中來,表現出自覺的電影本體意識和對電影文體個性的追求。如《夏天,有風吹過》清新的詩化風格,《高考1977》由大量黑白紀錄片營造的紀實感。藝術創新不僅體現在視聽手段的革新,還體現在情調、趣味上鮮明的當代意識。《綠草地》的開放式結尾,《尋找成龍》、《買買提的2008》中的時尚元素,《長江7號》的無厘頭風格,《孩子那些事兒》漫畫般的喜感和夸張等,都從當下生活中汲取靈感,很有現代氣息。
面對著新的電影市場,教育題材電影的生長點在于將教育主題與電影表達藝術有機結合,激發跨類型、跨媒介的開放意識,把教育題材嫁接到其它類型上,積極利用新的影像語言,突破傳統教育題材電影主題單一、手法老套的局限。此外,作為低成本、小制作電影,教育題材更應發揮藝術創新和市場探索的優勢,開拓產業化的前景。《大夢王小書包》作為國內首部小學語文教輔教材系列動畫片,以中小學教材中的故事為藍本,把學習和觀影娛樂結合起來。《龍脈傳奇》的制作根源于市場調查和家長意見反饋,把真實的歷史知識、瑰麗的神話傳說、勵志的科學家生平軼事、活潑靈動的動畫形式冶于一爐。周星馳的《長江7號》對類型片元素的融合,《考試》、《道歉》、《尋找成龍》嘗試的商業運作,都體現出創作者面對市場的主動出擊。
教育性、藝術性、產業性結合是教育題材電影努力的目標。面向青少年就是面向電影的未來。為青少年拍電影,需要藝術上的精進,需要情感和價值上的關懷,更需要自覺的受眾定位和市場探索。國產電影在繼續發揚教育題材電影特色的同時,還應克服題材的局限性,在“教育”以外發掘更多的表現途徑,以更開闊的視角來創作以青少年為主體的電影。跟進當代青年的成長歷程,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捕捉新時代的精神氣象,同時借鑒商業片的運作模式,為國產電影的發展注入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