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微時代:生活瞬間化(張頤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9月03日10: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張頤武

      幾年前,微博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那時大家還是嘗試著使用這東西,幾年后,微博已經成了生活中許多人不可缺少的信息來源,也成了許多人發布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常見的平臺。最近兩年來,微信又改變了我們和熟悉的人們交流的方式。

      在中國,微博的發展是以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試運行上線為標志的。雖然在這之前已經有了一些嘗試,但都不具有新浪微博的影響力。此后,中國各大門戶網站都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新浪和騰訊的微博。微博是通過對twitter的借鑒出現的。但中文的140個字的容量遠比西文的140個字符為多,雖然短小但卻仍然能夠傳達相當豐富的信息,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微信從2011年上線以來,以無比迅捷的速度蔓延,形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的方式,F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網絡往往是依賴微信建構的。它們構成了我們“微生活”的底色。

      微博和微信最近成為人們公共生活與私人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平臺。這個以個人為單位的自媒體正在中國的社會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沖擊力。它不僅在很多方面對于傳統的紙質或電子媒體構成了沖擊,也對新媒體的其他形態形成了沖擊,它的功用正在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微博已經許多次地發揮了它的社會功能。一方面作為個人的信息平臺,微博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人們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開始越過傳統媒體或新媒體的其他方式,依賴微博來接受信息,因此也深受微博中的報道和觀點的影響。另一方面,微博也是每個人直擊信息、進行報道和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渠道。它在具有媒體功能的同時,還兼有社交網絡的功能,它所具有的彌漫式的傳播能力和短小精悍的特點都讓人著迷。而微信的力量在于人際關系的緊密性比微博更強,因此往往在類似短信的相互交流的功能之外,其實也有類似微博傳播信息的平臺的意義,如“朋友圈”的傳播,往往人們會視為比微博更加有效和有力的方式,因為微博里不管怎樣,大家都是弱聯系,大V和普通人之間還是若即若離,但微信都是可靠的熟人的交流,熱烈討論的微信群與當年的QQ群極相似,但當年QQ群里只有年輕人多,現在的微信群卻是各種人的聚合。我們都會在各種不同的微信群中樂此不疲地發布信息,引起討論,而微信的公共賬號,更加定點化地將意見傳播給你?梢哉f,微博是社交化的媒體,而微信是媒體化的社交。前者是向互聯網上的公眾發言,后者是在短信式的交流之外,也利用朋友圈或微信群向自己的熟人發言,傳播信息。

      微博和微信對于年輕人來說,已經逐步像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它既是虛擬的,也是現實的,既是虛擬世界的新寵,又對現實世界正在發生著多方面的影響。它帶來了新的分享的可能,也帶來了具有想象力的公共空間!拔⑽幕背霈F的意義在于重新發現了突破歷史限度的瞬間的時間,并在這種時間之中凸顯出“事件”的意義。這種“事件”類似于法國哲學家巴迪歐的意義上的“事件”。按他的說法:“獨特的真理都根源于一次事件。某事必須發生,這樣才能有新的事物。甚至我們的個人生活里,也必須有一次相遇,必然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不可預見或難以控制的事情發生,必然有僅僅是偶然的突破!

      微博的積極意義在于它顯然擴展了中國輿論的空間。人們關注的許多事實都通過微博得到了傳播,有效地讓公眾更加充分地了解諸多事實。而微信則將微空間具體化,成為個人生活和工作網絡的具體的聯系方式,同時也承載微博的信息發布的功能。

      微博和微信也是雙面刃。微博上每個人都是發布者,就沒有了傳統媒體的“守門人”,而且微博的門檻很低,只需要140個字就可以了。同時,微博里有大量匿名人群,他們發布的信息往往和他們的身份一樣無法證實。于是微博從開始時,虛假信息就一直是一個被人詬病的方面。有些時候,一些人為了博取粉絲,或為了商業目的,或為了一些難以為外人明了的目標而制造虛假信息。這里有許多不同的情況。有些時候,由于許多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對一些適合他們的趣味或想法的虛假信息缺少辨別能力,也會出現辟謠往往不如謠言走得遠的現實情況。這些流言利用一個確實存在的事件,但在敘述中夾雜虛假的信息,這所造成的辟謠成本往往極高,難度也極大,使得許多“陰謀論”、“黑幕論”往往不脛而走,快速彌散。同時,一些虛假信息往往由匿名者發出,而實名者轉發傳播,其他匿名者由于對實名者的信任而加速傳播。在整個流程中實名者無需負責,匿名者無法負責,虛假信息經過這樣的過程快速傳播。在這樣的傳播之中,“事件”并沒有它的歷史性,而是一種此時此地的當下性的展開。與此同時,微博由于其短小精悍,往往強化論點而缺少論證,往往是依靠情緒化的語言打動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討論,這就造成微博里罵聲一片,客觀理性的意見往往受到忽視或蔑視。這就使得整個虛擬社會中的言論趨于不同的極端,而復雜的觀點難以展開。于是扣帽子多于作討論,罵人多于說問題的現象有蔓延的趨勢。微信則起了在熟人之間傳播來增加它的可信度的功能。微博將我們接受信息的平臺“微化”的同時,“微信”將我們的人際關系“微化”。

      這些都是“微生活”。

      “微生活”一是改變了我們交流的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性,我們更加依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二是通過“大數據”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提供了關鍵的蹤跡。這里留下的人們的興趣、關切和習性,都會成為社會生活最為關鍵的信息的資源。

      微時代的出現改變社會的同時,也深刻地根本改變文化和生活方式!拔ⅰ庇袃蓚方面的形態:一是空間方面新的壓縮,“微”是一個返歸自我的內在性的可能。它把外在的大空間轉化為自我感受的小空間,更加關切個體生活的內在的感覺、情緒和心理。它把空間化為一種心理空間的外化。這里的空間已不再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表達,而是在微空間中自我的再發現;二是“微”在時間領域里是一種內在性的時間的再發現和再展示?臻g微型化之后,時間反而得到跨越的可能性。時間通過微化處理得到釋放,我們的生活更加“瞬間化”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