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今天,作家最需要“經營”什么(杜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27日15:21 來源:新華日報 杜浩

      賈平凹最近在上海書展上說,“雖然書展特別熱鬧,但真正讀書的人還是不多,以前,出版社出本新書,肯定有人看;但是現在你要是不宣傳,基本就沒有人注意了。”書展,讓賈平凹思考如今信息傳播平臺之于作家的重要。

      郭敬明一直是文壇的熱點人物,有評論認為,“郭敬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能夠一次次讓自己的書銷量上百萬冊,營銷手段僅僅是一部分,至少他作為撰稿人,有自己的敏感,有對公眾的興奮點的把握。”銷量、營銷、市場興奮點的準確把握,成了作家成功的重要元素。

      作家閻連科發的一條微博頗引人深思:“參加上海書展如廟會樣忙忙亂亂,在那書草書原里,越發知明寫作的荒冷。書展的全部熱鬧和努力,就是把好作品賣成大白菜,把白菜豆腐樣的家常菜供成珍味與佳品。暢銷成為唯一的成敗標準,媒體成為評判的唯一尺度。但誰都不要對此抱怨,這大約也是一種必然。”好作品標準的混亂,暢銷成為成敗尺度的文化現實。

      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作家“經營”自己的時代來臨了。作家需要不需要經營自己?怎樣經營自己?經營自己對自己的文學活動究竟有哪些影響?這已成為文壇上的一種現象,成為文化話題。

      近日,在佛山舉行的“南方國際文學周”上,作家麥家與蘇童展開以“作家的經營”為主題的對談。麥家認為,寫作要用很長時間完成,面對不同的讀者、地域、甚至語言,作家的經營是有需要的,“但又不能過多參與到經營自己、推銷自己的過程之中,而是應該有自己的團隊、宣傳顧問,有宣傳的人員,幫他去營銷他的寫作理念”,并贊揚“莫言是中國經營最好的作家,不,是被經營得最好的作家”。

      蘇童說,自己雖未刻意經營,但這卻又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并表示自己一直在向余華、麥家學習如何在這個時代生存,“面對媒體,被媒體消費,這是生存技能的問題,跟寫作無關。”

      從這些新聞看,作家所討論的“經營”,應該是指或包括:作家的自我宣傳和作品宣傳;如何獲得知名度;怎樣利用信息傳播平臺;怎樣利用營銷手段增加作品的銷量;需要有讀者意識、市場意識;善于利用文化媒體為自己造勢;甚至要有自己的團隊、宣傳顧問……而在對待“經營”的態度上,有的作家采取的是積極的方式,有的被動一些。總之,這個“經營”,更多的是文學本體或文學文本之外的技術手段問題,正像蘇童所說是“生存技能的問題,跟寫作無關”。

      中國大部分作家向來被看做缺乏推廣宣傳意識,而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經營”自己,大幅提升市場意識、推廣意識和營銷意識,以致張煒說:“現在搞文藝、搞文學的聰明人太多了,這些人乖巧聰明,喜歡以小博大,以小的勞動博取更大的利益,大家談得最多的是銷量和點擊量。”這是文學觀念的進步,還是文學精神的衰落?說到底,現在一些作家談的“經營”,還只是技術、手段的“經營”,沒有更多思考怎樣經營好文學本身,如何在作品中展示出文學精神、文學原則的“經營”追求,如何在創作中重視和經營文化品位和靈魂信仰,如何經營作品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和思想價值,這方面現在作家關心得太少了。而給予關心、關注最多的應是,高尚的人格、崇高的思想方式、創造力、獨特的性格、非凡的才能、純真而有力的觀照,這才是目前作家最需要“經營”的文學本質的東西,也是作家“經營”好自己的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質。杜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