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新包括觀念和風格層面,意味著破除書法字體或書體既有的常式和定式。官方書法和文人書法一直在推動書法的改良和出新。但往往民間書法對于書體字體改革的動力更加強勁。
◎傳統書法的官方化、文人化和貴族化由于新技術的普及,向民間化、大眾化甚至電子化、自動化、比特化、商業化和市場化轉移演變。因此,所謂主流化假如是指官方化,也已經被不知不覺中模糊化甚至置換掉了。
民間書法這個概念,也許很難辨析清楚。其主要原因是它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民間書法,也沒有絕對的官方書法,二者都是相對而言。比如民間書法相對官方書法、文人書法、學院派書法、書法家書法、貴族書法、宮廷書法。當下經常相對的是文人書法、官方書法和書法家書法。它不光具有階層色彩,還帶有主流與非主流的區隔,比如官方書法常常相當于主流書法。因而人們使用主流書法這個概念或提法要大大多于所謂官方書法的概念或提法。所以,這個概念的使用看起來簡單,但是其實不然。有時候民間書法或非主流書法的使用帶有貶義,暗指太隨意、太土氣、不入流、野路子、不雅觀、缺少傳統規范和法度。也有時候官方書法或主流書法的概念使用帶有貶義,暗指機械刻板模仿、缺乏個人風格或藝術個性、隨大流、大路貨、太正統,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麗,風格華靡萎弱。所以,這些概念的使用,關鍵是要看帶入的語境,相比較的對象,價值判斷的指向,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簡單地說真正的書法在民間或者說在官方,其實都是錯誤的、偏頗的。依我看,民間書法和官方書法,雖有先后、源流之別,然往往于排斥對立中互補共存、相互依賴。
民間書法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在書法歷史上,有些書法類型,有些書法家,或書法體式或書法寫法或書法技藝,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支持、提倡甚至號召推廣的。比如“二王”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希堂法帖和館閣體(又稱臺閣體)等,都屬于官方書法范疇,它們幾乎都是先由書法家書法和文人書法演變而成官方書法甚至貴族書法或宮廷書法。而大量的漢簡、敦煌抄經和漢磚瓦當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發掘完結的碑帖等等,都屬于民間書法范疇。當代的“毛體”也曾經在幾十年中風靡全國,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逐漸消退,在流行時期成為主流甚至壓倒性的書法,盛行于全國大街小巷甚至空中地面,特別是官方的支持提倡與文人和書法家的全體高度首肯所達到的上下一致,使它同時受到官方和民間的普遍欣賞和模仿研習。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異案例。
民間書法,從表面上看,一般指書家書者屬于民間,書法群體是普通市民或農民,是平民階層。然而,我倒是覺得,其實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來劃分民間書法和官方書法的。一個普通職員,一個鄉村文書,寫得一手漂亮的直逼真跡的“毛體” ,那其實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你說說看,他是官方書法還是民間書法?照道理,他當然是官方書法。假如“毛體”你都不承認是官方書法,那還有什么官方書法?對于書者,你可以說他是民間書法家;對于書法,你可以說他是官方書法。為什么?因為,就他的身份地位階層,他是民間書法家;就他的書法,他卻是地地道道的官方書法。這樣的情況和例證,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當年全國人民、舉國上下都是“毛體”的狂熱追捧者。就他們筆下的所謂“毛體”書寫來說,那就更加無法區別官方書法或民間書法了。官方書法和民間書法往往是一個悖論的存在,有一個相對的差異和關系,又往往有一個含混的邊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復合地覆蓋。往往很難簡單地劃分論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僅僅維護官方書法,它們對于民間書法所起的推動作用也往往是難以否認的。在北魏時期,民間書法得到了極大的甚至堪稱是無比繁盛的發展,民間書法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極大的認可和欣賞,并且加以推行宣傳。由于本身數量十分可觀,碑刻盛行,蔚為風潮,一時壯觀不已。于是在這一時期中原摩崖刻碑十分流行,北魏孝文帝時期的刻碑作品,在中原的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還有湖北、東北等地,不斷被近現代的世人所見。北魏摩崖碑刻有不少氣魄宏大、揮灑自由的民間書法藝術品,其風頭甚至蓋過官方書法或書法家書法文人書法,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正統的主流書法作品。在山東的鄒縣、曹縣、萊州,山西的大同等地相繼發現的摩崖作品中,許多是民間書法瑰寶和藝術奇葩,對傳統的書法藝術起了大大的豐富作用和推動啟發作用。許多著名書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鑒,化作個人風格,成為官方書法的審美借鑒和藝術風格的一個有機構成。反過來,又推動刺激了民間書法文化藝術的發展演變。
“書無定體” 。一部書法史就是書法包括書體字體推陳出新的歷史。書法創新包括觀念和風格層面,意味著破除書法字體或書體既有的常式和定式。官方書法和文人書法一直在推動書法的改良和出新。但往往民間書法對于書體字體改革的動力更加強勁。例如“秦相李斯破大篆為小篆” 、“子敬創草破正” 、“或改變駐筆,破真成草” 。改革的方法多是在融通和改良的趨勢下突變。書法字體書體求穩與求變的趨勢和勢力,始終同時存在。蔡襄曾經直接指出,“予謂篆、隸、正書與草、行通是一法” 。自宋以后,書體字體的融通逐漸流行起來,比如唐法定體與古代篆隸古體之間,于是便流行書法和書法史的“宋意”一說。
歷史地看,中國文字起源于民間,民間首先需要記事,文字當以民間的記事開始流傳,于是從象形字符開始形成漢字的方塊字。同時漢字在文字的形態演變中增強著功效和外形的美觀程度,可以看出每一次變化過程都滲透著民間的巨大影響。從根本上,文字來自民間,書法又何嘗不是?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的形成和演變,都是極好的證明。民間是書法的來源或源泉,這話其實不是套話。數量可觀而類型體例繁多的漢簡、敦煌抄經和漢磚瓦當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資料,一直就是書法家研習的對象,它們是書法的文化寶庫和豐富藝術資源所在,歷代書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幾乎都從民間吸收藝術文化養料,幾乎都高度重視從上述這些民間書法礦藏得到藝術動力和技藝創新的借鑒。此外,當代書法體例中的新魏體可以向前追溯到魏碑和后來的魏體,而如今人們離不開的電腦、手機漢字字庫和輸入法字體序列中的各種字體包括宋體、仿宋體、新宋體、魏體(魏碑) 、楷體、隸體、圓體、古印、黑體、舒同體等等,還有,相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宋體” ,中國臺灣地區的“細明體”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標宋體” ,都可以看出傳統書法的官方化、文人化和貴族化由于新技術的普及,向民間化、大眾化甚至電子化、自動化、比特化、商業化和市場化的來回轉移演變軌跡。這里,所謂主流化假如是指官方化,也已經被不知不覺中模糊化甚至置換掉了。因為,眾所周知,假如沒有大量人群參與,任何主流都不是真正的主流。所以,當書者或使用者(如電腦和手機等電子大眾媒介工具使用者)達到巨量的時候,他自由地選擇既是看起來豐富的各種字體書法體例集成,又是有限的幾種由經過官方批準的開發方和管理方,官方認可的字體書法體例,你還能說它是非主流書法使用群體嗎?你還能說它是民間書法嗎?你能夠不承認它是一種大眾電子傳媒時代交叉跨界于主流和非主流、官方和民間的泛書法文化現象嗎?傳統書法的一部分走到官方書法的時候,在新興科技如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出現字庫和字體工具所需要的代筆代人工書寫特別是代毛筆書寫而來的高度規范工整,出現了自動化的書法和格式章法。所有人都可以不經書法訓練就成為整齊劃一的書法家。這其實也是官方書法的現代科技版或電子版。
當今書法界,加上善書者和愛好者,似乎熱鬧非凡,人群龐大,光怪陸離,林林總總,這是信息化時代和大眾文化時代加上商業大潮和后現代思潮攪動之下必然的現象,不足為奇。然而,鼓勵提倡大家放眼民間,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為具有拓展創新書法文化藝術可能的提議和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