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書評:無序競爭中的群雄并起(金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15日15:33 來源:文學報 金瑩

      全媒體時代,各類電子閱讀器的出現方便讀者隨時進行閱讀,圖書的電子出版也初露端倪,于是,書評自然也離不開“網絡”二字。當傳統媒體上的書評因為紅包書評、人情書評、有償書評等原因遭到詬病時,基于自由傳播原則產生的網絡書評,是否可以借由新的技術平臺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網絡書評:“購書風向標”蘊藏商機

      說起網絡書評,最具影響力的首推豆瓣網的“豆瓣讀書”。在豆瓣初興的幾年里,這個與出版社、作者、圖書銷售網絡并無利益關系的獨立平臺,聚集了大批讀書人,網友根據自己的審美趣味和閱讀感受撰寫書評,呈現出一個相對獨立和公正的評論氛圍。而該網站上的“最受關注圖書榜”、“新書速遞”以及豆瓣用戶對圖書的評論,也成為很多人購書的風向標。隨著豆瓣網影響力的逐漸增強,豆瓣讀書的商機也慢慢呈現,與書籍信息、書評等在同一個頁面上的“購書單”,可以讓讀者通過鏈接直接進入各大圖書銷售網站進行購買,成為“豆瓣讀書”的主要盈利模式。

      與圖書銷售掛鉤后,豆瓣書評能否保持其純粹性?記者詢問了一些傳統出版社的編輯,他們都表示,相關圖書的責任編輯會發一些相對優秀的書評到豆瓣上,為讀者提供信息,但對于大部分圖書來說,網友的自發評論還是豆瓣上各類圖書書評的主體。至于是否有暢銷書在豆瓣運作,豆瓣的編輯范超然表示,豆瓣并未有與出版社進行相關合作,如果某本圖書有明顯的刷分行為,豆瓣會清除圖書的打分。

      去年5月,“豆瓣讀書”還推出了全新的子欄目——數字作品出版平臺“豆瓣閱讀”。范超然告訴記者,豆瓣會與原創類電子圖書的作者三七分成,作者占七成,共同分享電子圖書的銷售收益。至于相關圖書的評論方面,“豆瓣閱讀”也于近期組織了讀書會,根據用戶的活躍程度、發表書評篇目等標準,發放一些電子圖書免費閱讀資格,鼓勵用戶撰寫書評。

      為讀者提供自由發聲平臺的豆瓣讀書其實蘊藏巨大商機。今年年初,已稱霸美國網上書店市場的亞馬遜便花1.5億美元買下一個與豆瓣讀書功能相似的閱讀社群goodreads。這個創立于2007年的社交閱讀網站,允許用戶與好友分享他們的閱讀消息,也允許圖書作者創建自己的頁面或私人博客并跟讀者直接互動,在六年時間里積累了1600萬會員,3.6億個書籍數據,每月超過1.4億頁瀏覽。亞馬遜收購該社群后,國內也有傳聞,圖書銷售網站當當網意欲收購豆瓣。雖然這一傳言最終并未落實,但記者在當當網可以看到,當當已經推出了自己的“讀書社區”,網頁上也有與豆瓣類似的推薦排行榜和書評排行榜,對讀者的閱讀進行引導。

      記者看到,與豆瓣不同的是,當當上還有大量購買了圖書的讀者撰寫的評論,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長篇書評,短短幾十字或者一兩百字的“微書評”是這些評論的主體。至于真正能對網絡圖書購買形成引導作用的長篇書評,則與豆瓣、卓越等網站有些重復,不排除是出版商或者網站的營銷行為。

      網絡書評蘊藏巨大的商業潛力,但撰寫評論的書評人能否再分一杯羹?獨立書評人云也退表示,豆瓣上的書評并不支付稿酬,所以自己貼在網上的書評一般已經在傳統媒體上發表過。而發表在網上的書評,如果被其它網站轉載,網站一般不會支付稿酬,即使支付也是微乎其微。從發布在豆瓣讀書上的書評來看,確實有不少能影響讀者購買傾向的書評,在文章中標明是轉載自某某紙媒。稍有影響力的書評,也很容易被其它網站轉載。如何保障書評作者的權益,如何體現原創性,如何防止過度復制,已成為網絡書評亟待解決的難題。

      深度原創:擴大影響力的煩惱

      除了能對書籍的銷售、推廣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外,大量優秀書評的出現,同樣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一個網站的品位和深度。所以,除了專門的社交閱讀網站、圖書銷售網站,各大門戶網站也紛紛在相關的讀書頻道下推出書評板塊,在某種程度上向傳統媒體提出了挑戰。

      2012年年底,騰訊推出了“大家”頻道,其創立的目標之一是“發現與聚攏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作家,傳媒人,批評家,文藝理論工作者,乃至于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與這些具有洞察力的人才聯手協作,主推千字以上的長閱讀,“展現出什么是文藝,什么是美術;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哲學;什么是歷史的真相,什么是藝術的永恒;什么是真正的思考,什么是獨立的人格”,實現“百家爭鳴,兼容并包,鼓勵真正的思想交鋒”。騰訊還表示,“這里沒有免費的作品,所有發表在這里的作品,都將由騰訊直接或者間接支付稿酬,以體現我們對作者、作品的尊重和價值認同。”

      “大家書評”便是“大家”這一頻道的子欄目,欄目宗旨是“有價值的書,才有再附加評論的必要”。記者在“大家書評”欄目中看到,該欄目現共有15位作者,37篇文章。這15位作者的身份有資深媒體從業人員、獨立書評人、作家等等。而這37篇專欄文字,既有已經出版的新書序言,也有專欄作家專為該欄目撰寫的稿件。各個專欄作家的文字也各有特色,對書籍或者書業能提出獨到見解,并非言之無物的空洞之言。且欄目并未預設任何限制,給了寫作者相對自由的發揮空間,書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獨立選擇進行寫作,為獨立嚴肅的書評提供了很好的發表平臺。而該欄目的專欄作家之一云也退即表示,他為該專欄撰寫的書評都是專門撰寫,首次發表,騰訊為此支付稿酬。但是,從該欄目的文章數量上可以看出,即使已經運行相當一段時間,“大家書評”的影響力仍需提升。

      鳳凰網的網絡書評則已運營相當一段時間。記者看到,至8月2日,由鳳凰網讀書頻道出品的主題類電子書評周刊《讀藥周刊》已經出版了第105期。《讀藥周刊》每月5、15、25日發行,每期一個主題,圍繞一本書進行深入討論,會支付特約書評相關稿酬。圖書的選擇以人文、學術、文學類作品為主,既跟蹤了最新最熱最有影響力的圖書,又不乏對一些經典、專業書籍的深度解讀。以近日文學類圖書中引起爭議的《第七天》為例,《讀藥周刊》在推出的題為“時代的亡靈書——解讀余華《第七天》”專題中,綜合了網絡、紙媒的種種報道,對各方對作品的不同發聲、作家生平、作家自身回應等作出較全面的整合,并收入《第七天》研討會的實錄。讀者可以通過這一期電子刊物對《第七天》有一個總體評價。至于即將推出的第106期“陳寅恪的最后20年”,則有兩篇該周刊特約相關書評人或專家撰寫的“讀藥書評”。在以往的周刊中,讀者也可以看到“讀藥書評”欄目中的文章,一般都會標明“鳳凰網讀書頻道《讀藥周刊》獨家專稿,如無授權,請勿轉載。”字樣。雖然“讀藥書評”中的文章才是《讀藥周刊》的獨家報道,但整個閱讀周刊還是以綜合報道為主,原創和獨家并不占最大分量。

      不愁推廣力度,不限文章篇幅,不擔心稿酬支付,網絡評論還憂慮什么?“大家書評”和《讀藥周刊》的現狀,也折射出網絡書評發展的另一個困惑。有實力撰寫深度評論的讀書愛書人為數不多,如何在這批固定人群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書評人,使網站在獨家和深度上形成優勢,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

      商業暢銷書評:無序的亂象

      獨立,人文,知性,深度……如果說這是普通讀者對鳳凰讀書《讀藥周刊》、騰訊“大家書評”的印象,則基于商業運作產生的網絡書評又發展得如何?

      在網絡閱讀中,類型小說的讀者群最為龐大。盛大文學曾創造了網絡寫作和網絡閱讀的傳奇,其閱讀收費政策為處于網絡寫作金字塔塔尖的作者贏得了令一般傳統作者望塵莫及的稿酬。此外,盛大仍在網絡閱讀的利益鏈上繼續推進,在推出電子閱讀器bambook,盛大的云中書城還在2012年5月推出招募“白金書評人”的活動,聲稱將通過評選產生30位“白金書評人”,盛大每月為書評人基本創作提供保障金以及銷售分成。如果有人看完一篇書評后點擊“立即購買本書”并支付成功,網站后臺會根據這條消費行為記錄,給書評作者“發福利”,分成比例從5%到20%不等。在最終評選出三十位白金書評人后,盛大文學公關市場總監曾王晶還表示,網絡文學缺乏評價體系。因為媒體書評幾乎全部針對傳統作家、傳統小說進行,網絡作家和網絡小說被書評人集體忽略。在網絡文學已經成功轉化為無數熱點影視劇之后,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是,網絡文學為大眾所普遍接受,評論這一類文學作品的文學評價體系的實際發展狀況又是如何呢?在推出“白金書評人”一年后,記者在云中書城的“書評頻道”看到,位于網頁右下角的“書評人月榜”上,本月發表篇數位列前三的書評人分別為“間職545096131”、“兼職156251541”、“網商502698310”,都是明顯的馬甲。而當月收獲評論最多的一部網絡小說下,有很多評論都是與“兼職156251541”類似的馬甲發出的無關信息。即使是“白金書評人”發出的評論,文章架構和文字的修飾程度也與傳統意義上的優秀書評相去甚遠。快速消費的網絡作品應該如何評論?商業運作的網絡書評如何形成規模和深度,使之真正與網絡暢銷作品形成互動?顯然還有待繼續探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