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生田游園如夢(范小青)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8日10:34 來源:人民政協網 范小青
     范小青近影

      題記:在蘇州黃橋生田村,有一座小園,在一個陽光普照、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我們踏進了這個小園。一時間,以為是走進了蘇州的某個園林,或者,是蘇州老街上的某座老宅的后花園,景廊,曲橋,魚池,垂柳,亭榭……一時間,似夢似醒,竟有些不知身在何處的疑惑和迷茫。

      夢之一:

      從張莊村到生田村。

      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天,我父親對我說,黃橋有個張莊村,張莊村有個支部書記姚根林,無論是那個村子,還是那位村支書,都值得我們去看一看。我就跟著父親去了張莊,在后來我們父女倆合作完成的長篇報告文學《虎丘山后一漁村》中,我們這樣寫到:“沿著虎丘山腳向東,汽車顛簸著開向張莊。是的,去往張莊的路是不平坦的,正如張莊這許多年走過的道路一樣不平坦……”

      這部作品出版于1987年,距今已經整整26個年頭。

      26年后,我又來到了黃橋,我雖然沒有再到張莊村,但是我到了生田村。從地理位置來說,生田村和張莊村應該是很近的,但是當年我從張莊出發,今天走到了生田村,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26年,如夢如幻。

      26年,黃橋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我應該用很多很美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來襯托,美好的形容可以讓人們產生無限的遐想,也可能會激起人們親眼目睹的愿望。

      我也可以用數字來說明,來佐證。數字表面看起來是枯燥的,是死板的,但其實數字里有溫度,有感情,也充滿了無數的鮮活的故事。

      但是我既沒有用形容詞,也沒有用數字,我用的是自己的腳步,從張莊走到了生田,從20多年前的一個典型,走到今天的另一個典型。

      正如我們在26年前對于張莊的描述:“張莊村不是一夜之間富起來的。張莊村是一天一天富起來的。張莊不是暴發戶,張莊是殷實富戶。”

      這應該也是今天的生田村的寫照。這里曾經是蘇州的“北大荒”,是蘇州這片富庶土地上的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角落,田窮水瘦,粥少僧多,因為水網交織,導致長期交通落后,生田人出門,無論到哪里,都得搖一只船,都得在河道里緩緩而行。

      這樣的速度,怎么趕得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但是生田人硬是憑著自己的艱苦努力,趕上了時代的步伐。

      這中間的千辛萬苦,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已經牢牢地刻錄在黃橋、生田的史冊上了。

      現在,我們穿過高大的石牌樓,就進入生田村了。我聽到身邊有個人在說,現在不是生田,都是熟地了。

      生田熟地,這是時代大變遷的鮮明標志,是社會大發展的真實寫照。果然的,在這片成熟的土地上,生田村處處展現出它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是一個獨特的花園式的新農村。在看過村民的文化活動中心、污水處理站,看過了村民的居住和日常生活后,我們看到了建在鄉村的那個園林。

      難怪生田村的村民會說,我們的日子,就像從前生活在園林里的大戶人家,開門有景,推窗見美。

      他們說得不錯,生田的園林雖然不大,卻讓生田村的村民過上了過去做夢也不敢想的日子。夢之二:

      唱歌的婦女是我嗎?

      一陣歌聲和樂曲聲驚醒了我的癡想,有人在小園的亭榭里風雅彈唱。

      他們不是達官貴人,不是才子佳人,是一群土生土長的村民,他們衣著樸素而潔凈,面色黝黑但健康,他們的神態,閑適而又飽滿,淡定而又積極,凡有感受者,無不動心。

      這是一群上了年紀的村民,他們操持著各種樂器,一位婦女在唱《蘇州好風光》。

      “蘇州好風光,春季里杏花開雨中采茶忙,夏日里荷花塘琵琶丁冬響,秋天里桂花香庭院書聲朗,冬天里臘梅放太湖連長江……巧手繡出新天堂。”

      我忽然想起,就是在這個地方,幾百年前,一個小村落,沈周燒好了泡茶的水,備好了溫酒的壺,端正好了紙筆硯墨,然后,狀元吳寬來了,宰相王鏊來了,奇才文征明來了,或者他們呼朋喚友一大群人一起來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隔三差五,他們就要過來坐坐,他們信手涂鴉,他們借酒吟詩,他們的相似相同的意念,頃刻間已融化于他們的畫作之間、體現在他們的詩書之中了。

      如果說沈周們的吟詩作畫,全為吐露自己的心聲,而眼前的這位婦女,更是唱出了生田村村民的無盡無限的心情和感慨。

      一時間,我又有些迷離了。

      我駐足觀望。一直看著那位唱歌的婦女。

      其實對于歌聲,聽就可以了,為何我如此直逼逼地盯著她的臉仔細看呢?

      因為在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她和我長得很像,她就是我的一個親人,一個同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妹,也許,她就是我。

      怎么不是呢?

      早先我在農村插隊的時候,參加過文藝宣傳隊,雖然我不擅長歌舞,只負責編寫小腳本,卻有很多農村的女孩極有文藝天賦,就在簡陋的鄉村舞臺上,施展她們的藝術才華。我們搖著一只船,從東到西演出我們的節目,那一幕一幕的往事,此時此刻,就鮮鮮活活地浮現在我的眼前了。

      我沉浸在自己對往事的追憶中,我沒有上前去詢問這位唱歌的婦女的經歷,但我相信,當初,她一定是農村宣傳隊中的一員。即便她不是,我也愿意相信她是。

      我這才意識到,今天在生田村,最打動我的,不僅是村里的新樓,不僅是干凈的河水,不僅是衣食不愁的生活,不僅是這樣一座精致的游園,更是他們精神上的富足。

      生田村所在的黃橋,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跟別的商業氣息濃厚的喧囂的古鎮古村不同,它的美,不僅在于風光,不僅在于環境,更迷人的是它內在的氣質和意韻,那種滲透在地方文化血液里的元素,滲透在百姓精神生活里的情懷,不經意間就成為了這個地方的符號和靈魂。

      忽然就想起一句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對于生田村人來說,幸福就是每一天的日子。后記:

      夢里水鄉。

      生田村不是孤立的。

      黃橋這地方到處都是水。即使一個小小的生田村,也是水網遍布,水路四通八達,更有一條后涇港河,繞著整個村子蜿蜒伸向遠方。水網交織,曾經是困擾這個地方的最大的難題,水多,路就少。要想富,先修路,在沒有路盡是水的地方,怎么富得起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水,就是寶。

      就在生田村的周圍,有生態植物園,有荷塘月色濕地公園,不遠處,又有虎丘濕地公園、梅花園等等,無一不以水為主題。就在黃橋的這片土地上,有1/3的內容是濕地。

      它是蘇州的肺,蘇州的呼吸,因為這塊土地而舒暢。

      今天,我們行走在黃橋,行走在生田村,接了地氣,受了洗禮,吸納了大量的空氣中的負離子和精神上的負離子,我相信,今天晚上,我做夢,一定是一個五彩的夢、一定是一個滋潤的夢,就像花卉植物園怒放的郁金香,就像荷塘濕地千朵萬朵含嬌欲滴的荷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