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兒童文學出版與兒童文學創作密切相關,應該站在文學史的長河中審視兒童文學出版,引領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兒童文學出版應該為豐富兒童文學的創作開山劈路,有擔當、有魄力、有眼力,努力打破當下兒童文學的同質化局面,精心而又耐心地培育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
當代兒童文學出版仍然存在同質化現象嚴重、原創作品不足、名家作品過度出版等問題,與此現象相對應的是文化因素飽滿的高品質圖書比較缺乏。在兒童文學的出版中努力而耐心地培養新生代作家,為兒童文學創作界引來源頭活水,樹立“標桿意識”“去功利化意識”的價值取向,積極引導孩子走向文學性閱讀、深度閱讀應當成為兒童文學出版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人文因素欠缺
高端圖書匱乏
兒童文學不僅要陶冶兒童情感,也擔負著教育兒童形成對美的認知,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責任感等諸多目的。兒童文學出版不能舍棄的原則就是有擔當,努力扮演好下一代的“守望者”。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方衛平先生在《童年寫作的厚度與重量》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缺乏文化,或者說,缺乏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和有厚度的文化內容,已經成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一個致命癥結。”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的這些問題與當下趨利意識過濃的少兒文學出版是否密切相關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童書市場里暢銷的兒童文學書大多是熱鬧的、幽默的作品,那些讓人沉靜的、內省的、思索人生的文字常常讓童書編輯們望而生畏,往往一句“沒有市場”或“與當下暢銷書類型不符”就將作者拒之門外。
為什么不能充分相信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呢?現在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父母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國的父母及孩子們的文學欣賞水準越來越高,文學性更強、品味更獨特的兒童文學作品也完全有可能得到讀者的認可。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海豚出版社,該社近年來出版了一大批民國兒童名家圖書,無論從內容還是裝幀上都是另辟蹊徑,走古樸的純文學路線,結果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
放眼出版未來
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守望者”
兒童文學的發展影響著中國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好兒童文學出版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現代兒童文學出版要力爭改變當下“文化擔當缺位”的現狀,承擔起文化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獲取信息和知識變得輕而易舉,碎片化閱讀和輕閱讀趨勢不可抵擋。但是任由這種趨勢在青少年的閱讀習慣中蔓延開來,結果則不容樂觀。為了文化的傳承和提升國民素質的需要,應盡快在童書出版中樹立起“標桿意識”。所謂標桿意識就是應該出版一些略高于當下大多數孩子的欣賞水平的精品圖書,作為孩子閱讀生涯中應該努力看齊的標桿。孩子的成長畢竟需要教育的,假如童書出版一味迎合孩子的喜好,那么如何體現出版者的社會擔當和理念。兒童文學出版社必須扮演好孩子成長路上的“守望者”。
兒童文學出版與兒童文學創作密切相關,應該站在文學史的長河中審視兒童文學出版,引領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兒童文學出版應該為豐富兒童文學的創作開山劈路,用有擔當、有魄力、有眼力的原則,努力打破當下兒童文學的同質化局面,精心而又耐心地培育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目前一些有遠見的出版社正在嘗試培養新人,比如,中少總社借助《兒童文學》雜志這一平臺,推出的魔幻文學新人陳柳環、動物小說新秀牧鈴等一大批青年作家,逐漸在市場上獲得認可。接力社今年也將全力出版培育“85后”作家馬嘉愷的系列作品。上少社今年將特別關注鄭春華、湯湯和楊筱艷等幾位作家。此外,安徽少兒出版社近期推出曹延標的叢書“一年級的小壯壯”也是努力培育新作家的一個有力嘗試。
兒童文學出版應該“去功利化”。兒童文學即兒童“人”學,不應該僅僅以實現短期熱銷作為終極目的,而要放眼未來,多出版有品質的常銷書。兒童文學作品應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給人以美好而崇高的審美體驗,兒童文學出版社應該多多關注那些能讓孩子樹立創新意識、小公民意識的不同類型的作品。(宣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