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伴隨大眾走過了30個年頭, 30臺質量較高、精彩紛呈、熱熱鬧鬧的晚會,可謂是改革開放后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誕生的一種文化奇跡。多少個溫馨祥和的除夕之夜,千千萬萬人守候在熒屏前,將春晚視為一道一年一度的闔家團聚、辭舊迎新、不容錯過的盛宴。在這樣一個時刻,熒屏內外的人們,共同編織和感受著節日的歡樂、喜慶與感動,因此春晚也成了全民歲歲年年的一個殷切期待,一道迷人風景,成了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響亮文化品牌。
然而,盡管春晚這個眾所矚目的文藝舞臺推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造就了眾多為人們所熟知的明星,盡管一批優秀的舞臺藝術家為此傾盡了心血,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但由于年復一年的不斷重復,無可避免地使這一最受大眾關注的娛樂形式遭遇了困境。觀眾的期望指數似乎在不斷下降,表達不滿的詬病之聲也隨之而起。或許正因為人們對春晚愛之深,才會言之切,因此所聽聞的種種負面評價和非議,都是人們以當下升高了的思想藝術觀賞標準,來衡量和判斷一種延續了30年的藝術模式,體現出的是對春晚這個中國最知名的文化品牌,在精神品格和藝術質量上的更高要求。對春晚的議論雖然不乏苛刻之語,但實在是反映了一種必然的趨勢。這意味著面對今非昔比、早已發生深刻變化的大眾,催促春晚這個大舞臺要有革故鼎新的大舉動,才能真正適應和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觀賞需求。
“要以改革創新精神辦春晚,探索新思路、開門辦春晚。 ”這是基于對形勢進行的清醒而冷靜的分析與判斷,所提出的一種帶有鮮明方向性、指導性和戰略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思路。春晚的興與衰、存與廢,其實正在于是否堅持創新,或創新是否真正取得實效的無情檢驗之中,創新才是其唯一的出路。作為春晚這一為全民情所牽、心所系的大舞臺的承辦者們,顯然要有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膽魄、才智和信心,要有甩掉包袱從零開始的戰斗精神,通過富于改革創新的姿態和鍥而不舍的努力,使春晚成為我國文藝領域最具創新精神,最能體現創新自覺,最能反映創新才能的一個直觀而亮麗的平臺。
藝術總是在不斷創新中獲得生命力的,墨守成規只能使自身因日益萎縮而被淘汰。對于春晚這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表現樣式,創新的要求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重要的是觀念與意識層面的;也不僅僅是風格樣式上的,更要有真正從心靈深處打動人的內容。一臺春晚并不是簡單的娛樂,而是反映了對于社會生活與思想主題的不斷深化與拓進,反映了對于嶄新形式的發現與獨創,絕不只意味著在形式與內容上,滿足和停留于對他人的照搬與模仿。我們今天事實上已具備足夠的實力與眼界支持這種創新,一旦打開局限創新的瓶頸,讓創新的激情充分涌流,接踵而至的必將是奔騰的才思和不懈的努力,春晚舞臺呈現更為花團錦簇、新奇迭出的無限藝術風景,是足以令人期待的。
開門辦春晚同樣體現為一種創新的思維,視野與胸襟的開闊將使春晚的舉辦收到海納百川之效。這既可以使這一形式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喜愛,凝聚和集合起全社會的才華和智慧,從而拓寬更廣的文化渠道,調動更多的文化資源,讓更豐富的形式和更繽紛的色彩在春晚得到展示。而且也能傾聽到來自觀眾心靈的真切呼喚,通過這個萬眾矚目的大舞臺和精心創作的晚會作品,反映人民的內心愿望和精神需求,使春晚與更多人的喜好實現最親密無間的對接與呼應,也使這種早已具有經典意味的文化形式,不斷讓人獲得新的驚喜,被全民永遠視為喜聞樂見的保留形式,而倍加珍惜和悉心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