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囧》到《小時代》,中國電影遇到一個被一些人看作是“驚喜”,在另一些人看來是尷尬的現象:一些無意于“爭霸”的電影,一些非專業人士“玩”出來的電影,在票房上卻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功,收入達到天文數字,而一些專業電影導演苦心制作的“大片”,票房排名卻被遠遠甩到后面。比這一現象更不可理喻的是,專業電影評論家們對這種“大賣”影片提出的批評,受到很多電影追捧者的追罵、調侃和嘲諷。電影批評遇到的挑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嚴峻。
票房的說服力似乎給電影批評貼上了封條。思想內涵、作品的價值觀、電影藝術、技巧等等這些批評家們手里的武器,突然啞火,不再具有力量感,沒人愿意聽你嘮叨。《泰囧》出來后,批評家們的發言還算是“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冷靜”、“啟示”作用,而面對《小時代》,所有這些發言都遭遇到不屑一顧的攻擊。文藝作品所應具有的品質、價值觀的傳遞、電影本身的藝術性,都成了多余話題。批評的失語,至此可謂達到最典型的地步。
“大賣”之下,批評有無權利,人們是否可以對作品本身提出批評,能否借此對文藝思潮或文化思潮進行批判,這在今天已經成為一個難點和問題。我們是否應當向文藝經典致敬,是否應當把今天的作品拿去和經典作品比較,人們對此已經變得猶豫。“正統”的聲音失去了自信,一些本來是代代相傳的觀點和看法不值一提。比如,上世紀80年代,人們通過很多事例證明,任何創作在最高處都有“極致”性,這種極致性的一個標志,就是其不可改編性。米蘭·昆德拉也多次表述這樣的觀點,即任何文學作品可以被改編成其他藝術,都是其美學上沒有達到成熟的標志,完美的文學作品如果被改編,必然在品質上會產生疏漏和偏差。這是對文學經典神圣性和不可動搖性的強調。這樣的理論在今天還能有市場嗎?眼前的很多事例恰恰在反向上做出證明,影視是助力文學作品引起社會公眾關注的重要渠道和途徑,美學意義上的那些說法,早已被放到故紙堆里去了。堅守已經等同于守舊,分析不過是吊書袋,批評似乎就是一種愚腐。很多創作已經變成偶像與粉絲之間的互動,追捧是惟一表達敬意的方式,不容批評即是一種“捍衛”。面對這樣的情形,批評家們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定力,找不到說話的方法和分寸,批評家只能以緘默表示自己的態度。
其實,不僅僅是文學和電影,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在當前花樣翻新、過剩推出的聲樂選秀節目里,音樂批評的介入幾乎等于零,不過是大腕、前輩歌手與選手之間的對話,夸張的贊辭、過度的表情以及肢體語言,變成了對各類表演的惟一評價。批評家的專業眼光,批評的有效介入,對創作和表演中出現的流俗與取媚,作品價值觀出現的混亂和“反智”現象,批評家們能不能拿出足夠有力的理論論述,有沒有勇氣仗義執言,有沒有融藝術感悟與思想境界于一體的剖析,能不能率性而又藝術地表達,這涉及到批評家的理論準備、批評勇氣、批評能力、表達技巧等多方面。但首先應當強調的是,無論“大賣”到何種地步,批評永遠具有天然的權利,批評的力量正體現在這樣一種自信和堅持中,如果失去這樣的信心,不相信批評會在各類尖叫與渲染中發揮獨有的作用,那則是批評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