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貴人多忘事(張煒)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7月01日10:22 來源:文匯報 張煒

      我們知道得實在是太多了,而這其中的一大部分無聊且害處極大。

      人是一架神秘的記憶機器,感受力非常奇特。比如有時候看一部作品,某些部分因為是很長的自然景物描寫,也就略過去不看了——它們與情節無關,與人物塑造也沒有多少關系,所以一般讀者覺得讀不讀皆可。但是即便沒有仔細看下來,在閱讀感受方面也絕不是空白。作家為什么要寫這些自然景物而且許多時候不厭其詳?當然自有緣故。海明威說過這樣的意思:如果一個作者知道這個東西,書里即便不寫讀者也仍然能夠感覺得到;如果他心里沒有這個東西,那書中就會有一個“窟窿”。

      他的這個說法對于理解寫作的奧秘很有幫助。海明威說得有點神秘,但一個有長期寫作實踐的人不會覺得過于玄妙。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寫作者對所要描述的一切都爛熟于心,都安放在心里的一個大局中,那么他在落實到文字上的那一刻,省略的部分就一定會留下與其他部分相銜接的絲綹,或者是暗榫之類——這一切都看不見,也不必經過詳盡的提示,但是閱讀時會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所以也就不會覺得有什么空缺或遺漏,也就是海明威說的,不會在作品中留下一個“窟窿”。

      寫作者不可能對一切的省略部分一一交待和提醒,那樣就破壞了文字節率,破壞了行文張力及其他。懂得省略并學會省略,是寫作的竅門,是最必要的功夫之一。許多作品敘述上存在的問題,都是詳略不當造成的,是基本功的缺失。

      閱讀與寫作也是一樣的:有些文字只用眼睛粗粗掃描過去即可,或者干脆就緩緩地翻過而已。但奇怪的是這與沒掃描沒翻過仍然大為不同。腦海里有了一些記憶——而這記憶與仔細閱讀的部分又有不同——它隱在腦海深處,模糊不清,只在需要補充的時刻一下跳出來,浮現上來,使整個的藝術感受變得完整和豐富。

      現在將這種記憶功能與電腦做個比較,可能會有助于理解。我們腦子里有好多個空間,就像電腦里有工作區和不同的保存區一樣,當我們不停地通過聲音和眼睛以及嗅覺的輸入,形成了無數的“文件”之后,先要放到“工作區”里,而“工作區”的儲存是暫時的,不一定全部轉移到長期保存的區域里——一旦轉移之后,那就要長期存放了,只有需要時才能從其中檢索調閱出來,而平時是隱藏的。

      同樣的道理,由于不停地形成一些“文件”,人腦的“工作區”里不知有多少碎片,這大量的碎片肯定會影響大腦的運轉,而我們人類對此卻無可奈何——因為我們不能將自己的腦子“格式化”。所以及時地遺忘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就成了人的一個了不起的能力。頭腦的清晰,大約很大程度上不光是來自記憶力,而且更是來自那種及時的遺忘力。所以那些特別了不起的人有一個特征,就是能夠迅速地忘掉沒有記憶價值的事物——我們有一句老話叫“貴人多忘事”——為什么是“貴人”?就因為他能及時地把碎片驅逐出去,不放在大腦的“工作區”里。

      這樣的能力我們一般人是不具備的,不是不想擁有這樣的能力,而是我們的強大判斷力沒有養成,不知道事物的輕重,看過一個東西,盡管并未有意記住,但仍會形成一個很大的碎片存放在腦海里。上了年紀的人總說腦力退化,其實也未必,因為科學測試得知,一個老人的腦容量足夠工作所用,其退化原因當別有他解。這就是腦海中的碎片太多了,它們積攢了一生,又沒法“格式化”,所以只好讓它在那里阻礙我們。

      從這個意義上講,又帶來學習和閱讀上的一個悖論:是不是讀書越少越好?我們每天不停地閱讀,再加上聽來的知道的其他事情,綜合起來不知是多么龐大的文件量,長此以往,即便我們有再大的“工作區”,再大的儲存區,大腦的運轉也肯定要慢下來。所以說我們還是要注意少輸入一點信息,讓我們頭腦的運算能力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墒沁@不等于提倡懶惰,因為學習就等于輸入,那些最有效的知識學問缺失了,一切也就談不到了?磥黻P鍵問題是怎樣少看、看準,就是說要看最好的、輸入最重要的知識。

      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古人為什么鉆研學問那樣深入,那樣有見解,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讀書相對地少。古人看起來讀了很多書,但那些書是大字宣紙印刷的,滿屋子的書還不如我們現在一個架子放的多。他們腦子里碎片少,讀到的書都是極其精準的,只盯住這幾本書讀,讀透讀深,思維與見解緊緊圍繞著手邊的學問。我們當代人比起他們,雖然廣博了,可是無用而有害的碎片也太多了。

      我們知道得實在是太多了,而這其中的一大部分無聊且害處極大。

      這就是學習和閱讀的一個悖論。一直說的“讀萬卷書”,古人的“萬卷書”和今天的已經大為不同。從這里來看,我們真的要考慮怎樣才能少讀一些書、精讀一些書。我們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花到經典里去。

      從古裝的大字宣紙書,到采用現代技術印刷的書,已經經過了大大的壓縮;然后又到了光盤和芯片時代,這時的儲存已經是海量的擴展了。如果我們的眼睛熱衷于數字閱讀,這種輸入掃描的量將是更加可怕的,我們的頭腦根本無法承受。由此可以知道,當代人為什么越來越不具有思索力和研究力?為什么越來越缺少個人見解?很大程度上是數字時代的輸入變得空前容易,頭腦中的碎片變得空前巨大——一個孩子,年紀輕輕腦子就被碎片塞滿了,思考力也就被破壞了,他的一生又怎么辦?所以現在的一些人,到了二三十歲了,應該是思考重要人生問題的時候了,跟他們接觸,常常會覺得其思想非常簡單和片面。

      歷史上的駱賓王、李白那樣的天才,法國的蘭波,十九歲就寫出了一輩子杰作的天才,還有早熟的萊蒙托夫——就講這三十年吧,回頭看國內新時期文學史,在三十歲之前寫出相當重要作品的人也不在少數。而到了現在的數字時代,三十歲了還是孩子一樣簡單。他們已經被那些無聊的碎片堵塞了。

      所以,閱讀的問題變得比過去復雜了。怎樣讀少讀精,更多地回到經典,是全部問題的癥結。一般來說滿足于網上沖浪,吸取海量信息,對創造力的損壞將是不可逆轉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