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機構在網上公布了一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在對近3000名讀者的意見進行統計之后,得出結論:《紅樓夢》 高居榜首,而且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盡數在列,此外還有《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等。
讀者們“死活讀不下去”的理由有哪些?閱讀《紅樓夢》,受不了書中的大量詩詞,妨礙了理解故事;《百年孤獨》外國人名過分冗長,難以記憶;《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篇幅太長,等等。
這個“排行榜”的出現,與當今的文化環境、閱讀環境有很大關系。如今,整個社會的閱讀生活充滿浮躁,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流行,很多人希望通過閱讀了解當前發生的事情,馬上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閱讀名著不可能會獲得實用的效果,浸染于如此的閱讀文化中,很多人不愿再去苦讀經典。所以,這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實際上是當下圖書出版界、讀書界“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盛行,遠離經典、輕蔑經典的風氣的折射和反映,同時,它也提出了一個如何看待經典、閱讀經典的問題。
但是,這個排行榜是否就毫無意義呢?我認為,沒有必要擔心對經典的批評,縱然這種批評也許缺乏根據、充滿臆斷,但都可以使我們審視當下的經典閱讀普及工作做得怎樣。經典作品像新作一樣受到質疑,顯示了這個時代的批評粗野但充滿活力,因為只有無人繼續閱讀經典的可怕時刻,它們才會找到“安寧”。所以,無論價值如何,這個排行榜至少提供了重新審視經典閱讀的契機。
人類擁有經典——無論產生于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哪一個歷史時代——這是人類文明歷史、文化歷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要素。我們在談論人類的文化財富時,往往以人類的經典作品作為象征和代表。經典作品的品質,應該包括它的時代性、民族性、歷史性、文化性,它們都是一些表達偉大觀念的偉大的作品,這些古老偉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文化或哲學的化身。經典作品固然是歷史的、傳統的,但始終無法切斷它們與當代人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精神的,也是文化心理的。經典作品往往反映了人類的一些普遍觀念和思想心理,如現實和理想的矛盾、靈與肉的沖突、生與死的叩問、理性和感性的糾纏、善與惡的交鋒、對人類終極追求的自覺意識。經典作品超越時代、歷久彌新,總能讓讀者從中找到共鳴,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就是經典作品持久的價值。這就是經典對現代人精神和靈魂的深遠影響。
真正的經典作品,是養育我們當代人生命的源泉。這種精神財富不能僅僅是一種有關過去的知識,它還必須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這樣,經典才能永恒和不朽,并使讀者對經典充滿信心。這就需要對經典的大眾化、通俗化的解讀方式的存在,需要按照當下時代的精神、心理、人情風俗來理解經典、認識經典,需要對經典進行繼承和創新。
這些年來,對于經典閱讀,文化界、圖書界都在通過各種文化方式、傳播形式,來吸引大眾讀者的關注,以期起到推動大眾閱讀經典的作用,拉近大眾讀者與經典的距離,讓經典和現實、和時代心理結合起來,讓經典活在當下、活在當代人的心里。然而,目前這仍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