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文學應是照亮生活的溫暖書寫(趙興紅)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26日08:34 來源:中國作家網 趙興紅

      繁華多元的當下社會,到處彌漫著高速發展的浮躁,物質利益炙手可熱,其場景就像熱帶雨林,蒸騰著“旺盛”的氣息。在這樣的熱氣騰騰中,誰來關注和從事文學事業?文學的力量何在?

      文學是精神導師,是心理醫生,是為人生熱帶雨林注入的一支清醒劑。屈原寫《離騷》以抒憤懣,司馬遷著《史記》寄托憂思。“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太史公明確提出了“發奮而作”的文學創作理念,人處于困境中或者歷經不幸后方“憤而著書”。司馬遷對此解釋說:“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文學往往伴隨人生的失意而生。人的各種挫折感、疼痛感、糾結感、失落感,這些感覺是文學創作的原動力之一。百思不得其解,欲說不能,欲罷不休,于是奮筆疾書。寫作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也是“發難”的過程。

      反過來,苦難成就了文學,文學也拯救了苦難,走過文學歷程的人,恰如完成了人生修煉的重要一課。文學的魅力在于,文學是向善的。無論多么灰暗的東西,一旦落實到紙上,變成文字,就在落筆的剎那,恰如被萬能的魔杖點化一樣,變成了美的。文字是美的,白紙黑字,一錘定音,能落在紙上生存的內容是經過作者內心修煉的。

      文學使人向善。沒有苦難、沒有憂愁、沒有掙扎、沒有糾結,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愛,文學昭示于人的,不是小我之憂愁與苦難,而是直面創傷、戰勝苦難、修復病痛的堅強與勇氣,文學的使命在于照亮生活,溫暖心靈。

      從創作動力到人格修煉,再到救贖,文學像流星一樣在天空中畫了一道優美的弧線,完成它的自由落體以后,圓滿地到達了終點。

      人性、尊嚴、信仰、大愛,是文學永恒的主題,不管以前有多少懺悔與坎坷,人們都能在文學寫作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信仰和救贖。在文學的昭示下,作家們在歷經一字一句的敲擊與修煉之后,一定會到達圓滿的彼岸。這種境界,是不精通文字的人難以企及的。

      文學是星星透過林隙灑下的無數銀色的碎光,不管天幕有多黑暗,她總能帶來一絲光明,即使微弱不能照亮別人,足以照亮自己的生活。每一位作家都像一個手執星光的文學信徒,繁星點點,共同撐起了文學燦爛的星空。

      手機創作、網絡書寫、莫言獲獎,這些現象不斷預言與昭示著文學的復興。上個世紀80年代文學熱潮過后,文學一度低迷。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憑借文學自身的魅力和本質屬性,它必然會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