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文壇,受邀參加各種作品研討會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作家柳萌最近撰文談及自己參加研討會的感受說,現在有些作品研討會正在背離其原本意義,會議組織者對于規模大小、規格高低方面的關心,遠甚于研討會的學術質量。而規模大小、規格高低的標志,在會議組織者看來也不是別的,唯一的也是具體的,就是參會者的行政級別,須是帶“長”的行政官員。
有循于此,柳萌寫道:“這樣一來也就有了最高規格標準,即:在北京召開,會場設在人民大會堂,有國家級領導人出席。”于是,難免出現這樣不正常的情況:為了等待某位“最高規格”的領導人,會議難以按時進行;有的時候,即便白白浪費了很長時間,等待中的“最高規格”領導卻仍未“賞光”,最終徒掃眾人之興。
既然開的是作品研討會,顧名思義,其著力點應該體現在所研討的作品上。參會的主角應該是深諳文學藝術創作之道、具有鑒賞與批評才能的專業人士,并且這些專業人士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對于所研討作品持一種嚴謹、公允的評判姿態,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這樣,才能使作品亮點更趨彰顯、其中瑕疵真正揭示,使作者本人的創作水平因此不斷提升,也使其他讀者得以從中獲取更大教益。若要講“規格”,有如此專業人士參會、以如此態度評點作品,方不失為有規格、高質量的作品研討會。
而像作家柳萌撰文指斥的一些作品研討會所講的“規格”,說白了不過是“拉大旗作虎皮”,這樣的作品研討會,純粹是為了炒作,借場面的宏大、領導的級別來裝點門面。對于有些領導來說,參加這樣的作品研討會勉為其難,實在是浪費時間;而對于那些事先不明就里的真正做學問的評論家,受邀參會則是在經受心靈的煎熬。
這些年來,作品研討會口碑不佳,有人對之嗤之以鼻,有人采取了有意躲避姿態,也有人虛與委蛇,繼續毀壞著作品研討會的形象。名不副實的作品研討會正在侵蝕著文壇生態環境。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轉變作風,提倡開有效的會、講有意義的話,我看,彌漫文壇的這股不良會風也必須改改了。
“裝睡的人叫不醒”,期待如此作品研討會的組織者猛然警醒,做到嚴于律己,難免不現實。但是如果相關領導對之能有清醒認識,不給這些追求所謂“規格”的作品研討會捧場;相關評論家、作家、記者注重職業操守,不為此類作品研討會當“托兒”,積極、健康的作品研討會才會更多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