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閱讀揚州(肖克凡)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23日11:09 來源:中華讀書報 肖克凡

      提起揚州,人們?nèi)菀紫氲剿鍩勰舷掠^賞瓊花。隋煬帝似乎成了揚州的宿命。從隋煬帝楊廣到大清朝乾隆,無論正史野史以及民間傳說,不乏皇帝們下江南的記載。圣上們?yōu)楹尾晃仿猛緞陬D而頻頻蒞臨維揚呢?因為有一條大運河。水路行舟,迅捷便利,沿河兩岸風(fēng)光,盡收天子眼底。揚州的宿命不是皇帝,揚州的宿命是大運河。

      揚州鑲嵌在大運河畔,素有“揚州三把刀”之說。廚刀、剃頭刀、修腳刀,這“三把刀”均屬于城市服務(wù)業(yè),也就是如今所說的“第三產(chǎn)業(yè)”。一座城市服務(wù)業(yè)發(fā)達(dá),這無疑是文明的標(biāo)志。揚州就其第三產(chǎn)業(yè)而言,絕對屬于“資深版”,論輩分遠(yuǎn)遠(yuǎn)高于京滬津渝當(dāng)代中國直轄市。

      當(dāng)年被稱為“南張北劉”的言情小說家劉云若先生,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小揚州志》,主要描寫民國年間天津市井生活。當(dāng)年天津水運發(fā)達(dá)商業(yè)繁榮乃北方重鎮(zhèn),因此才有資格被稱為“小揚州”。以揚州比喻一座城市的繁華,猶如以西施比喻一位女子的美貌,由此可見,揚州當(dāng)年處于城市榜樣地位。

      如今,揚州依然是城市榜樣。比如為了保護瘦西湖景區(qū)和城市天際線,揚州恰如其分地禁建高樓大廈。這在過度追求GDP的二線城市,未必都做得這樣好。且看那一座座“鋼筋水泥叢林”的大小城市們,早早弄沒了城市天際線,所謂繁榮里透出一股子傻氣。

      揚州雖然地處江北,仍然屬于稻粳地區(qū),一日三餐以米為主。以富春茶社為代表的揚州面食,包子的多樣性,燒麥的多樣性,蒸餃的多樣性,還有干拌面和蔥花燒餅……其豐富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以面食為主的北方城市。我不敢毫無根據(jù)地將“天津狗不理”與“揚州灌湯包”相互比較,卻在一杯熱茶里品出幾分南北文化暗合之處。

      富春茶社使用的茶葉是著名的“魁龍珠”。我討來有關(guān)資料了解此茶的來歷,得知它由安徽的魁針、浙江的龍井、揚州自窨的珠蘭兌配而成,取名“富春魁龍珠茶”。因三種茶分別來自皖、浙、蘇,故有“一壺水煮三省茶”之美談。

      這一壺水,我認(rèn)為出自大運河。茶呢?安徽的魁針、浙江的龍井,無疑屬于綠茶系列。唯獨“珠蘭”為揚州自窨。我恰恰從這個“窨”字里,一下子嗅到花茶的味道。因為,只有制作花茶采用“窨花”的技術(shù)。我從小就聽說,中國北方尤其京津地區(qū)喜飲花茶,舊稱“香片”。一般花茶要窨三道花,高級花茶甚至窨到七道花;ㄕ,茉莉也。窨者,熏花也。所謂花茶,通常是以茉莉花窨制的,多年以來廣銷華北地方。

      富春茶社的“魁龍珠”,產(chǎn)自安徽的魁針和產(chǎn)自浙江的龍井是綠茶,揚州窨制珠蘭的蘭,我以為是玉蘭花。以蘭花窨之,揚州珠蘭應(yīng)當(dāng)傾向于花茶系列。由此看來,“富春魁龍珠”明顯含有花茶成分。

      百年老店富春茶社的“魁龍珠”為何摻入花茶成分?這在普遍飲用綠茶的江浙兩省頗為罕見——卻明明發(fā)生在大運河南端的大碼頭揚州,而且成為當(dāng)?shù)刂嬈罚鷤鞒校倌瓴桓摹?/p>

      與之對應(yīng),在大運河北端也有一座水旱大碼頭,它的市民歷來普遍飲用花茶多年不改——這就是九河下稍天津衛(wèi)。說起揚州富春茶社著名花茶“魁龍珠”的兌配,我不禁想起天津的百年老店“正興德”茶莊。正興德的花茶也是兌配,而且兌配成為這家百年老店的獨門絕技,頗有點石成金之妙。關(guān)于花茶兌配的細(xì)節(jié),我們可以在津門著名小說家林希先生的中篇小說《茶賢》里,看到花茶窨制兌配的技術(shù)過程,可謂盡得其詳。

      大運河南端揚州富春茶社精心兌配的的“魁龍珠”,我似乎看到天津正興德茶莊兌配花茶的影子。飄香于南北大運河兩端的一杯杯香茗,我不敢妄論兩者之間存在必然關(guān)聯(lián)。我以為,一個珠蘭的“窨”字,似乎使我觸摸到大運河的文化底細(xì)了。

      這條大運河,千年以來溝通著祖國南北文化大融合。研究大運河的“線性文化傳播”方式,可以使我們更加認(rèn)識到“大運河申遺”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說起“大運河申遺”,揚州肯定是一座極其重要的城市。中國北方多年嚴(yán)重缺水,造成大運河北段廢航甚至干涸。這條溝通五大水系的南北大動脈,不聲不響退出中國北方的日常生活。大運河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文化紐帶,還是給我們留下一縷縷人文痕跡。只要你是有心人便不難在日常生活的細(xì)節(jié)里發(fā)現(xiàn)她的存在。

      多年前,我為一部電視劇本的寫作赴山東臨清一帶采風(fēng),發(fā)現(xiàn)魯運河流域的一些詞語與天津衛(wèi)基本相同。那里也管油條叫“果子”,還有“糖皮兒”之說。臨清也是運河漕運大碼頭。據(jù)說講究吃喝之風(fēng)氣與天津極其相近。即使“文革”期間,臨清飯館的美味炒餅價格仍然高于其他地方,引人饞涎欲滴?梢姶a頭風(fēng)氣一脈相承。我覺得,雖然屬于直魯兩省,當(dāng)年沿著大運河兩岸形成的文化習(xí)俗,可謂顯而易見。我斗膽將大運河沿岸的文化傳播特征命名為“線性文化傳播”。這種跨越地域省份的線性文化傳播方式,因漕運和鹽運而沿河流而傳遞,它不是文化團,而是貫通津冀魯蘇的文化傳播帶。揚州有鹽商家族的園林,比如何園和個園。天津也有鹽商家族的園林,比如水西莊。

      于是,我發(fā)現(xiàn)“魁龍珠”里隱含著這座城市融匯南北的文化特征。揚州,因其地處大運河碼頭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她很早就具有汲取南北文化的包容性。百年老店富春茶社的面食和“魁龍珠”說明,揚州,正是這條“線性文化傳播帶”南端的文化融匯之處。

      游覽揚州美景瘦西湖,導(dǎo)游介紹清朝文人汪沆吟誦瘦西湖的名詩,我隨即告訴她,這位乾隆年間的錢塘名士汪沆不光有詩贊美揚州,還有頌誦天津的詩歌多首收入《津門雜詠》。比如“門外河流燕尾叉,門前楊柳萬行斜,拾遺不分云孫住,從此村呼小浣花!庇纱宋蚁胂,古代文人乘船沿大運河采風(fēng),或從揚州北上,或從天津南下,一條大運河里不僅流淌著水,還傳播著文化。

      這就是溝通南北文化的大碼頭揚州。這里的一片茶葉令我發(fā)思古之幽情。當(dāng)然,我更想通過一片茶葉,愈發(fā)深入地感悟揚州的地域文化,讓這座歷史名城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明珠般地閃爍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這就是揚州。我夜晚駐足古運河畔,河中燈船行來駛?cè),疑為故鄉(xiāng)海河游船。畢竟是一脈相通的大運河,不由泛起君我共飲一江水之感慨。

      我覺得,古老的文化往往與水相關(guān),它也往往是沿著河流傳播開去的。舉凡著名城市,大多沿河而居。這便是在水一方的意義。盡管如今北方大運河成了止水,它曾經(jīng)擊起的浪花卻無數(shù)次打濕了我們先祖的衣裳。那水珠兒,干涸在歷史深處了。我們只要存心留意,似乎依然可以嗅到幾分來自歷史的濕潤……

      好在揚州依然擁有豐沛的水,這是她的福祉,也是大運河的見證。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xué)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