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微閱讀時代,怎樣閱讀?(楊芹)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02日10: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 芹

      信息時代到來,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等移動終端“飛入尋常百姓家”,“拇指文化”應運而生。一鍵搜索即可獲得想要的信息,人們不再需要埋首書山就能將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網打盡。深閱讀不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方式,而借助電腦、手機、電紙書等工具隨時隨地、偷閑閱讀成了一種潮流,君不見地鐵公交上總有“手不釋機”的人,街頭巷尾也不鮮見拿著移動設備看書的人。人們把這種借短消息、網文和短文體生存的閱讀方式稱作“微閱讀”。

      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快節奏的社會發展催生快節奏的生活步伐。煮一杯香茗,找一個陽光溫煦的角落,安靜地捧一本書閱讀成了一種奢求,傳統意義上的“大閱讀”日漸遠離平民生活,閱讀和思考將越來越成為稀有之物。

      另外,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漏洞頗多,很多書籍,無論是文學經典還是流行讀本,都能在網絡上找到電子版本且能免費下載。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讀書更多是一種消遣是一種娛樂,既然有免費的書籍可以看,為什么還要花錢去購買。

      微閱讀讓人們在生活中的“垃圾時段”得到了充實,這個簡單地由讀者和一臺移動終端構成的便捷閱讀空間迎合了“快餐化”獲取信息的需求,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隨著微閱讀時代的到來,傳統閱讀模式是否就該擱置?這種碎片化的閱讀能否真正提高國民的綜合素養,還是只是“娛樂至死”的一種外化體現?

      摒棄或發揚,誰來作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評論家張頤武說,微閱讀崛起,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只是閱讀平臺的轉移,并不意味著閱讀的根本消失,反而閱讀量會有所增加。原來很多紙質書不太引人注意,而現在可以通過一種簡便閱讀方式讀到一些東西,這是一種進步。然而他也提到,微閱讀確實還是相對膚淺,電子書往往是一帶而過,不能很細致地閱讀,更不用說閱讀后的“咀嚼”、溫習。

      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名譽主席、作家張天芒則表示,微閱讀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有其雙面性,但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如果引導利用得好,還可能催生一種經典文體。她認為,給微閱讀扣上“閱而不讀”的帽子不合適,如果作品的內容有足夠的吸引力,哪怕就是一句話也會十遍、百遍地回味。

      深圳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任吳晞借用易中天先生的比喻說,閱讀的關鍵在于吃的是滿漢全席還是垃圾食品,至于用什么樣的器皿,則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技術的進步而與時俱進、常變常新的。

      “微閱讀也催生了一種新興的文學方式——微文學、段子文學、微小說。”張頤武教授這樣說道,“有時它是會心一笑,與人幽默;有時又像禪宗的讖語,言簡意長;有時卻是寸鐵殺人,字字見血。”在他看來,微閱讀只要不妨礙人們思考,那么為其留下一方空間也是應當。

      筆者在針對普通讀者的一份隨機調查中了解,大部分讀者對微閱讀持歡迎態度。有受訪者表示,平時對文學經典不太關注,往往是由電子書引發了閱讀和收藏興趣,這個過程中微閱讀扮演了一個媒介的角色。然而也有受訪者提及,因為微閱讀的興起,在一種潛移默化中打消了去閱讀紙質書籍的念頭。山東大學對近400名在校理工科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3%受訪者表示平時會用一定時間接觸文學作品,幾乎從來不讀的占6%。文學閱讀的面也比較窄,以通俗讀本為主。

      讀者選擇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時,決定因素是其閱讀動機,而對一般讀者而言,閱讀動機不外乎增長見聞、獲取信息和娛樂消遣三種,微閱讀完全能滿足這種動機且更加方便快捷,反而傳統閱讀對時間和空間有一定的“挑剔”,隨時隨地帶著一本書畢竟不現實。

      這不是“雅”與“俗”的較量,亦非“傳統”與“現代”的角逐,而是人們在物質文化生活滿足后產生的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衍生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只有選與不選之分,沒有是非對錯之別。當微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閱讀”逐漸式微,雖然有種種呼吁和倡議,但這種形勢仍難逆轉,究其原因還是在讀者。

      崛起與式微,能否平衡?

      在張天芒看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快捷,會更喜歡快捷方式的閱讀。與之對應的是同濟大學劉強教授對一群“90后”本科生說出了這一段話:“這個國家真的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你多讀一本書都是在為國爭光。”微閱讀以其方便快捷讓讀者喜歡,迅速攻城略地,讓原本就式微的傳統“大閱讀”流失更多擁躉,然而快餐化、碎片化、膚淺化的微閱讀實難承載文化傳承與傳播之重。

      “隨著越來越多人轉向互聯網,微閱讀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但是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閱讀。傳統書籍作為一種保留的文本,成為越來越珍貴的文化。”張頤武教授這樣認為。在他看來,一方面要提倡閱讀經典,另一方面也要順應時代發展迎接多種形態的閱讀。其本身不沖突,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關系。微閱讀可以滲透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垃圾時間”,但在正常的休息學習時間內,還是應以傳統閱讀為主。

      筆者在隨機調查中了解到,當前人們的精神追求放在閱讀上的并不多,電視、網絡、交際應酬占據了太多業余時間,極少有把閱讀當作一種享受的。一位受訪者坦言,“大閱讀”所謂對人綜合素養的提升太慢且不能被看到,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一些技能性的提升更容易受青睞。

      微閱讀某種程度上暗合了人們的“功利心態”——以最小的時間成本換取足夠用來“參與”和“炫耀”的談資,并完成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系的心理消費。而傳統閱讀經常被假想成帶有儀式色彩的文化生活,它更多的價值在于對人的氣質的培養和內在的提升,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的傳承還是要靠讀名著、讀經典,微閱讀只能看作是一種合理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而非最具價值的。”張天芒說,教育在閱讀方式選擇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刺激讀者去選擇,首先是要讓他們意識到傳統閱讀的重要性。

      張頤武呼吁“要抽出點時間來讀點東西,尤其是年輕人,應該多讀一些硬書,哲學類的,人文類的經典。”他說:“現在我們的閱讀生活,并不是完全不讀書,但我們所讀的往往是淺顯、粗糙的內容。”他建議每天至少拿出20分鐘的時間用來“大閱讀”,閱讀過去、閱讀當下,了解人類祖先的智慧與文明,獲知同時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久之,慢慢會發現自己精氣神振作了,內心更豁達了,對事物的思考更加理性了,對世界和社會的變化更加明晰了,樂趣也必油然而生。

      困境與趨勢,如何預見?

      全民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更甚。山東大學關于“文學閱讀與文學生活”的調查認為,作為考察讀者閱讀狀況的晴雨表,暢銷書與文化體制改革、文化觀念轉型、文化市場的成熟、審美風尚的嬗變與大眾消費心理有密切的關系。事實上,郭敬明、楊紅櫻、張悅然、郭妮、饒雪漫、江南等“青春文學健將”的作品已經占有市場最大份額。他們和書商一起用商業手段“培養”了龐大的青春讀者群。正如王曉明所說,這個現象是由新世紀以來最有購買力的人群的年齡和閱讀趣味所決定的,這個巨大的讀者群主要由中學生和大學低年級學生構成。

      文學生產和傳播的商業操作是雙刃劍,一方面推進出版和閱讀的繁榮,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意無意在制造平庸的閱讀口味,降低國民的閱讀品格。

      商業化的文學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決定在這個市場上暢銷的不是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模樣,而是讀者的喜好和選擇意向。然而普通讀者的文化水準和鑒賞能力畢竟有限,一般讀者對書籍的需求止步于獲取資訊的層面,而對于精神的熏陶和氣質的培養只有極少部分人可以實現。照這樣的邏輯,圖書出版商也只能選擇更多地出版低端讀物且迎合讀者需要制作各種產品樣態以滿足隨時隨地的微閱讀。

      傳統“大閱讀”走入困境,是自我閹割以適應微時代的閱讀需要,還是堅守城池,以多方呼吁和倡議來贏回讀者?微閱讀是繼續高歌猛進,以快餐填飽讀者還是只提供開胃菜,為讀者,更好地享受大餐服務?山東大學調查總結提出的“文學民生”是對此最好的回答。“微”者,娛其性情,“大”者,煉其精神。只“大”不“微”,缺乏活力,只“微”不“大”,難以承載,以讀者為中心,何妨以“微”入,以“大”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