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沉默是金,沉默是禍(王立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4月27日09:40 來源:北青網 王立群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經過幾個多月的打援圍城,五代十國中的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并入大宋的版圖。

      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割據在北方的政權。這個政權,憑借遼國的軍事支援、堅固的太原城、士兵頑抗的作戰力,持續了二十九年。后周世宗、大宋太祖先后多次征伐,都沒有成功。如今,周世宗、宋太祖沒能實現的事情,到宋太宗這里實現了。宋太宗不僅將北漢納入大宋的版圖,而且讓古城太原徹底消失。一方面,平定北漢,是大宋統一過程中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一心想超越宋太祖的他,終于有了可以證明自己實力的真憑實據。

      雙重的喜悅,尤其是后者,讓太宗皇帝頗為興奮。宋太宗得意忘形,如同一個喝酒喝高了的人,大腦一沖動,就容易短路;一短路就容易作出異乎尋常的決定——宋太宗要求立刻出兵收復燕云地區。。

      這樣做是否合適呢?對此,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一派極力贊成,一派堅決反對。

      贊成者有贊成的道理,反對者有反對的理由。

      從外部因素看,宋太宗的這一決定,一是得意忘形,二是錯判形勢。

      平定北漢的中心是圍攻太原城,關鍵則是打援——阻擊遼國援軍的南下。當時負責打援的是鎮守西山二十年的郭進。郭進先到,占領有利地勢,在遼軍渡澗之時突然發起攻擊,遼軍不戰而亂,宋軍趁機追殺,遼軍大敗。這一戰,郭進占了地利的優勢,利用了遼軍輕敵的錯誤,沒費多大勁就完成了任務,讓遼國損兵折將。這為攻占太原奠定了基礎,也讓太宗皇帝對遼國的軍事力量產生了低估,由此直接推動宋太宗攻下太原后立即征伐幽州決策的出籠。

      從內部因素看,此時的宋軍,已圍攻太原數月,糧草將盡、軍隊疲憊,不宜再出征。

      第一,不能打。征伐燕云是太宗皇帝一個臨時性的決策,各項工作根本沒有準備,包括物質準備(糧草)、心理準備。從現實看,從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出兵到五月太原攻陷,連續數月行軍、作戰、攻城,士卒疲憊,像長時間繃緊的一根弦,也該松松了。

      第二,不想打。太原攻陷之后,眾將領終于松了一口氣,正盼望著論功行賞。這是必須的,也是戰爭勝利的一個動力;沒想到沒等來行賞,卻是接著出征,因此將士內心不愿打。

      盡管知道倉促出征幽燕不合適,但是,反對者懾于皇帝的威嚴,選擇了沉默。因為他們太了解太宗皇帝了。太宗皇帝殺伐專斷,一旦做了決定,很難更改。面對這樣的皇帝,大臣們選擇沉默不難理解。

      沉默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其實,沉默作為一種人生選擇,非常復雜。人們常說,沉默是金。確實如此,在一些情況下,沉默可以避免禍從口出。“沉默是金”并非永遠正確。當需要你選邊站隊時,選擇沉默等于選擇了災難。此時,沉默是禍。

      北宋此次進攻幽燕,最后是身陷遼軍包圍慘敗而歸。反對者的沉默使得此次成為宋太宗一生最為人詬病的事件之一。

      (王立群,1945年生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