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就當下的經典閱讀狀況發出了呼聲。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詹福瑞說:“除了每天讀一些淺文化以外,我建議還是多讀一點經典。”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作協主席遲子建也認為,經典書是書中的黃金寶石,“經典才是真正的時髦”。
自人類進入書籍時代以來,經典書就是閱讀的首選和重點,這本是常識。代表委員為此常識而呼吁,其背景是網絡文化對經典閱讀的巨大沖擊。誠如詹福瑞代表所言,進入到網絡時代以后,閱讀的情況有了新變化,人們開始從經典閱讀越來越向輕文化閱讀或者淺文化閱讀轉變。其后果如遲子建委員所描述,文科生“讀過中國四大名著原文的比例并不樂觀,有的學生只讀縮編本,或者是通過電視劇來了解情節,而學生們對近些年涌現的一些暢銷書卻津津樂道,如數家珍。這實在是悲哀!”
誠然,網絡時代不可逆轉,社交媒體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了革命式的便利。從早期的QQ、博客,到后來的微博、微信及社交網站等,總有一項是我們經常使用并樂此不疲的。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閱讀和交流的時間本來就有限,既然網絡難以舍棄,讀經典乃至讀紙質讀物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然而,經典的功能,特別是其對人性和品位的滋養,絕非淺層次的閱讀和交流所能代替。部分網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前不久,一個《我用刷1000條微博的時間來讀一本書》的帖子,引起網民的熱議和大量轉載。文中提到:“作家要寫成一本書,不同寫一篇博客,寫一次報道,他動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經歷,從構思到寫作,花上幾年,每一個句子都有過推敲,每一個段落都有過修改,每一個觀點都是深思熟慮過的,再靜靜等待從流行到成為經典。”誠哉斯言!
以文學為例,從理論上說,經典文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其有著與一般作品不一樣的“話語蘊藉”,它總是比一般作品更豐富、更高深,更有多重解讀性。所以,經典可以百讀不厭、常讀常新,可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以牽動人的感情甚至直擊靈魂。
人類離不開經典,網絡時代亦如此。其實,網絡文化并非與經典格格不入,目前呈現“淺文化”或“輕文化”狀態只是其尚未成熟和健全的階段特征。可以預見,網絡文化的發展壯大,必定需要經典來滋養和提升文化品格,屆時,經典將借助網絡手段而大放光彩。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社會長時間、有意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