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程中孕育出來的階級感情、國家忠誠和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雷鋒精神的內涵從1960年被宣傳和弘揚以來,隨著時代主題的改變,歷經了數次演變和集中闡釋,但是從黨和國家到平民百姓,比較一致的理解,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雷鋒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度忠誠于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二是,在人生價值的選擇上,雷鋒具有強烈的利他觀念,熱愛集體,大公無私,不計名利,不怕吃苦,助人為樂,甘于奉獻;三是,在個人生活作風上,雷鋒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典范,高度尊重人類的勞動成果,愛惜一草一木、一粥一飯,反對濫用損壞,反對鋪張浪費;在人生的職業選擇和操守上,雷鋒愛崗敬業,把工作視為人生的最大幸福,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甘當革命隊伍的“螺絲釘”。在50年的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中,雷鋒精神的這些不同方面,基于不同的時代潮流和思想文化背景,表現出不同的側重,凸顯了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作為無產階級道德典范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
雷鋒精神的最初發現和傳播,是在1960年。新兵雷鋒入伍后,省吃儉用,把節約的錢捐獻給遭受洪災的困難群眾,引起部隊領導關注。1960年11月26日《前進報》發表了沈陽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將的批示,號召大家像雷鋒同志學習。雷鋒開始成為一個平凡崗位上的道德典范,在局部地區為人們熟知。1962年,雷鋒不幸因公逝世。1963年,毛澤東為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學雷鋒運動成為遍及大江南北、各行各業的全民行為,為一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叢生的年代,凝聚了人心,提供了精神動力。
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整個國家很快被“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統領,在對雷鋒的宣傳和學習中,雷鋒的階級身份被首先強調,學習雷鋒也主要是強調其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和愛憎分明的階級感情。在《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中,共有四段唱詞,其中三段都提到了“革命”,分別是“忠于革命”、“愿做革命的螺絲釘”、“繼續革命當闖將”。1964年的電影《雷鋒》中,雷鋒的思想覺悟是在閱讀毛澤東著作中迅速提升的,而影片展示的畫面中雷鋒閱讀的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影片中,雷鋒被塑造成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的“高、大全”的共產主義戰士。因此,“共產主義的好戰士雷鋒”的主要價值被定位為激勵每一個普通的工人、農民和解放軍,堅持革命路線,尤其是在思想靈魂深處劃清階級界限,以便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勇斗爭。這種完全的階級視角下的雷鋒形象,雖然適應了當時的大眾情緒和社會心理,卻是在極左的意識形態的主導下樹立起來的。
上世紀80年代,作為人生價值典范的大公無私的雷鋒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整個國家撥亂反正,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無論是在推進國內的商品經濟的進程中,還是在吸引外資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的實踐中,長期生活在集體和公共體制下的人們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產生了人生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迷茫。商品生產和交換,必然要求人們更新對“金錢”“資本”和“效率”的觀念。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人的欲望是好還是壞?類似問題,不斷成為公共話題。
學雷鋒活動在這個階段主要表現在人們從人生價值的角度,對雷鋒集體主義精神和大公無私的品格的反思和學習,事實上起到了合理引導社會價值取向,防止拜金主義和庸俗哲學腐蝕和破壞社會風氣的積極作用。1983年3月4日,為了紀念學習雷鋒活動20周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認為雷鋒是“高尚、純粹人的代名詞”,批評了對共產主義理想“虛幻、渺茫、境界過高”的論調,指出在新的條件下,講究“權、責、利”,“決不意味著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一切進步的中國青年都應逐步樹立其超出庸人眼界的道德觀、幸福觀”。
作者的態度明顯表現出維護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大局的條件下,對雷鋒式人生價值的堅守和期待。
上世紀90年代,作為富有公益精神的奉獻者雷鋒
90年代初,中國全方位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的利益機制在生產和社會資源分配中逐步上升到主體地位。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多數人都被卷入市場經濟大潮,成為講求合理個人主義,追逐正當個人利益的主體。市場的逐利本質和雷鋒的大公無私的道德追求之間,顯然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但是,在社會的公共產品領域,在經濟杠桿無法達到的思想道德領域,雷鋒的公益精神仍然具有特殊的道德感召力。1996年由劉佩琦主演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受到觀眾的熱捧,說明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人們價值觀的深刻轉變。而雷鋒戰友對雷鋒精神的堅守之所以能夠深刻地打動人,也說明人們在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侵襲下,保持精神世界純潔和完整的美好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階段,雷鋒精神被創造性地和現代文明社會的公益價值觀結合起來,在青年人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產生了巨大影響。至2002年初,全國累計已有8000多萬人次的青年向社會提供了超過41億小時的志愿服務。參加志愿服務的誓詞被定為:“我愿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我承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實行志愿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其精神內涵和雷鋒精神一脈相承。以至于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用“好人好事”這樣的傳統詞句來定位志愿服務的特點。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追求迅速多元化,人們不再從單一的角度理解和感受雷鋒。諸多真實歷史細節的披露,也把雷鋒從一個光輝完美的英雄形象,日益改變成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立個性和多樣化個人世界,品德高尚,積極上進的好人形象。盡管雷鋒的名字依然可以召喚很多人心目中的善良和溫存,但是對于身處市場社會的許多人來說,雷鋒只是被珍藏于內心,在實踐中難以實行。于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雷鋒“三月來,四月走”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在新世紀,作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坐標的雷鋒
進入新世紀,中國社會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雙刃劍作用,在經濟力量空前增強的情況下,思想文化的建設卻明顯滯后,特別是在廣泛的社會公共領域,已出現了觸目驚心的價值紊亂和道德失范。這種紊亂和失范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制約經濟發展,破壞黨群關系,損害大國形象的突出因素。雷鋒精神作為一個在社會主義懷抱中孕育和充實起來的深入人心、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和坐標,再次被黨和國家提倡和弘揚。
劉云山同志在參加第九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時明確指出:雷鋒已離開我們50年,但雷鋒精神始終鐫刻在人民心中,成為引領道德風尚的一面旗幟。時代在變遷、環境在變化,但雷鋒精神依然代表著社會的道德理想,體現著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體現。
時代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市場經濟盡管是建設現代文明的必要基石,但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遠遠不是市場經濟本身可以解決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和發展好這個家園,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性,毫不亞于經濟建設的重要性。而道德文化作為民族文化中最具價值引導和生活實踐的部分,直接影響著人們精神世界的幸福與和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更加真誠地仰望雷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