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網絡時代虛擬、開放、自由、平等的屬性決定了其與生俱來的“狂歡”特征。藝術批評不再是個人的事情,人們在網絡上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但同時,批評的精英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多數網民對各種藝術事件的評價顛覆了少數批評家的聲音,言論的自由盡管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但人們在網絡批評的狂歡中隨波逐流,難免會喪失理性的價值判斷。正如前蘇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在狂歡理論中所闡釋的那樣,當人們走上狂歡節廣場,就可拋棄常規生活、繁文縟節和所有一成不變的教條和準則。這一理論突破了時空的局限,與今日充滿狂歡精神的網絡批評現象找到了契合之處。我們更要深化對網絡時代藝術批評的思考:因其狂歡化的本質特征,必將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這需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目前最流行的網絡平臺——微博,給國內的藝術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藝術圈內的各種新聞也會在第一時間覆蓋每一個人。在網絡上,人人都可以當5分鐘的“批評家” 。比如去年年初平面設計師陳紹華的龍年郵票一經面世,便在網上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一次盛大的網絡狂歡。而自從微博誕生以來,藝術圈網絡罵戰頻發,雙方因對某件具體事情的不同見解,而引發不同“陣營”之間的對立,許多名人、專家紛紛被拉下水。此外,也有人戴著面具匿名發言,以一種幽默的姿態加入這場網絡批評的狂歡中。比如一位微博名字為“阿特姐姐”的微博用戶以她(他)幽默詼諧的語言和對圈內相當內行的爆料迅速在微博上走紅。“阿特” ,是英文“ART”的音譯,就是藝術。 “阿特姐姐”所爆料的也正是藝術圈的“那些事兒” 。她(他)像是一個藝壇揭秘者,一定程度上也引導了一些藝術初學者和那些并未太有主見的年輕藝術愛好者的想法。我們甚至不知道“阿特姐姐”究竟是男性還是女性。 “隔著電腦,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這是互聯網剛誕生時期的一句名言,它準確地預言了網絡時代的本質特征——虛擬性。當然,這又是一個利弊共存的特征。正因為其虛擬性,除了運用某些專業的追蹤手段,我們無從考證一個網民的真實身份(實名制除外),這就為一些想表達真實想法,但又不希望暴露身份的人提供了發言的平臺。 “阿特姐姐”正像是一個參加狂歡節的人,女扮男裝亦或是男扮女裝,上了互聯網正如走上狂歡節的廣場,可以拋棄真實生活中的身份。
在傳統媒介主導信息的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一直統治著信息的傳播,觀眾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信息傳播的狀態,缺乏自我觀念和意見的表達,一切唯主流價值觀所操控。而網絡媒體崛起后,傳遞信息的方式變得多元化,傳統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微博上接受信息的傳播而非從電視上看新聞聯播,已經成為趨勢。公眾可以在這樣的平臺上交換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個人的聲音可以瞬間被放大到無極限。但同時,我們對微博上的每一條消息并未經過理性的判斷便會瞬間轉發,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無暇思考,快餐化的藝術批評成為今日藝術界的主導。西方著名藝術批評家文杜里曾說過他的研究工作的開始只是由于想要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在眾說紛紜的評論意見中如何分辨出比較正確的藝術批評。然而網絡革命伴隨著后現代充滿悖論和矛盾的生活展開,最深刻的東西必須通過嘲弄來表達自我。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狄更斯這段《雙城記》中的名言仿佛是對今日的讖語。網絡傳播中因強調平民化的嬉戲,解構了神圣的權威,挑戰了精英分子所代表的主流價值體系。一位身份莫辨、男女莫辨的“阿特姐姐”卻坐擁超過9萬的“粉絲”數目,這幾乎超過了微博上任何一位實名認證的藝術批評家或藝術史學者。這是公民意識凸顯的必經階段,但我們要警醒的是,藝術批評在碎片化、游戲化的只言片語中變得輕佻和經不得推敲。狂歡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丟掉理性,丟掉價值標準。非理性和盲目的網絡狂歡式批評行為可能導致精神與價值標準的迷失,甚至演變為商業或利益上的炒作。我們要做到的是,在狂歡的浪潮中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并且要客觀、理性地對待藝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