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檔正在播出電視劇《全家福》,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葉廣芩的同名小說。作品圍繞北京一座四合院的幾個家庭、一支“古建隊”的一群從業者,講述了從上世紀40年代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半個多世紀里,北京城普通市民、普通工人共同生活、奮斗的命運史。社會政治的風云盡在其中,但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永遠割不斷的親情友情愛情,“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重情重義的“老禮兒”,是作品集中表現和弘揚的主題。在各類文學藝術作品追求“百年敘事”的過程中,《全家福》正是因為這種濃郁的人間煙火氣,這種對傳統和民間的高度尊重而顯得彌足珍貴。
葉廣芩是一位始終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的作家,她是“老北京”出身,又長期生活在另一座古都西安。她的創作既從關中大地挖掘資源,更不忘記自己的故鄉北京。正是這樣一種向生活找素材、向記憶尋真情的堅持,保證了她的創作始終處于活躍狀態。
成功的作家,尤其是在中國,常常是因為堅持植根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寫作,而受到讀者的尊敬和喜愛。魯迅的小說是揭示“國民性”的,但他的小說人物、故事、場景,大多是以“浙東”農村為背景,那是他生長的地方。這一傳統一直沿續到新時期,很多作家筆下的“故鄉”已經成了他們的創作“標識”。莫言、賈平凹、蘇童、畢飛宇、遲子建、閻連科等等,都是自己“故鄉”的書寫者。這是一個創作學的問題,同時也是創作者的價值觀和創作理念問題。在改革開放的當代中國,人們的工作地和居住地隨時發生變化,但作家內心永遠要有一個“故鄉”存在,這既是寫作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童年記憶、成長經歷,對一個作家的影響是千絲萬縷的,更是根本的。對很多青年作家來說,前輩作家身上的這種“故鄉”情結的保留和倚重,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在大學任教的小說家梁曉聲,曾在一位青年作家的研討會上說,在很多進了大學及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所寫的作品中,看不出他們所從何來,看不出他們的出身,鄉村被忽略,似乎從來就是過著現代化的城市生活。
的確,一些從事寫作的人,其作品中都是時尚語言、網絡詞匯,都是身居鬧市的情調和煩憂,缺少樸實的、誠實的生活內容,沒有方言俚語,失去“地域色彩”。這樣的寫作是無根狀態下的表達,沒有一個人生的、精神的“故鄉”,寫作通常是飄忽不定、缺少內涵的。我們說今天的文藝充斥著同質化的作品,大量的文藝作品仿佛在互相“復制”中被“生產”出來,其中的原因既有社會文化思潮、媒介傳播的影響,也與創作者的主觀追求發生偏移有關。每一個人都應面向未來發展,但對文學創作者來說,“向后撤”、“回頭看”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心中有一個“故鄉”,心底才能留存人世間最值得珍視的天地,才能生動傳達人與人之間溫暖、柔軟的感情。米蘭·昆德拉說,“歐洲人,就是對歐洲有懷舊情緒的人”。無論我們的故鄉是一座都市、一座小城,還是一個鄉村,“懷舊”都是文學寫作者應當具有的情懷。魯迅當年把蹇先艾等居住在北京而寫故鄉的作家的創作稱為“僑寓文學”,一些文學和藝術大師強調自己“客居京華”,其實就是想說明,他們心中另有一片精神的天地,屬于故鄉,且因此創作。
葉廣芩恰巧是個北京人, 她努力寫出“老北京”的味道和風貌、老北京人的情義和“禮數”,其實是對“故鄉”的一種“懷舊”,一種精神寄托。也因此,她的“京味兒”沒有狂躁的情緒和“痞氣”,而是直接承接于一種深厚的傳統,一種流散于胡同間的生活氣息。她不是要寫一個更大的都市,而是要寫一個深藏于心底的故鄉。在網絡時代成長的青年作家,自然面對著多種通往成功的選擇,但堅守一個精神的“故鄉”,并努力寫好獨屬于自己的“故鄉”,傳遞人間珍貴的溫情,描述廣袤大地上多彩斑駁的風土人情,是創作的活力源泉,是文學的內在品質,也是前人的經驗證明,更是讀者對文學的閱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