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美學名家研究叢書》(金雅主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11月版)的出版為我們理清整個中國美學的歷程、提煉民族美學的特質、反思當代美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益。《叢書》匯聚了全國長期從事該領域研究的重要學者,遴選了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豐子愷等六位中國現代美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從個案切入,既具體揭示了各家的思想學說風采,又集中提煉了他們共同的審美精神品格,從而不僅以點見面地展示了中國現代美學的整體成就與風貌,也有力地發掘了中國現代美學的精神傳統與特質,切實推進了對中國美學民族學派的提煉與總結。具體來看,《叢書》特別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實績。
首先,《叢書》對所涉各家的研究完整精到,又有對各家共同的思想傾向和審美精神的分析揭示。《叢書》對六位中國現代美學發端與發展期的代表人物的生平軌跡、思想面貌、文化淵源等作出了簡潔而精當的梳理,并附錄了這些名家美學思想的相關研究論著簡目和他們關于美學與文化的重要言論輯錄,從而為讀者準確理解這些名家的美學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寶貴的一手資料。《叢書》把重點放在對各家美學思想的范疇命題、發展演化、特質特色、影響啟示等問題的研討上,特別是對重要的范疇、學說、命題進行了深入的論析,對各家思想的特色特點予以了深入的發掘。
其次,《叢書》以人生論美學為核心,對所涉各家的美學精神和中國現代美學的民族傳統予以了深入的總結與闡發,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對各家美學思想研究的深化,也有力地推進了對中國美學民族學派的提煉總結和深入研究。美學從學科的意義上說源自西方,中國美學的發展也長期借鑒西方。對于民族美學傳統的深入發掘和科學總結,對于整個中國美學的未來發展意義深遠。因為中國美學傳承創化中西而形成的自身傳統,正是中國美學自己的成績所在,也是中國美學可以立足于世界美學之林的最為重要的根脈。《叢書》各冊對各家融會中西而創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疇、學說、命題、精神等著力予以了發掘,這方面的研究尤為可貴,不僅顯示了各位研究者的實力和眼光,也為民族美學傳統的發掘與發揚、民族學派的提煉與總結、當代美學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論開掘。《叢書·序論》以“中國現代美學的人生論傳統”為題,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對中國現代美學區別于中國古典倫理美學與西方現代理論美學的人生論審美品格與精神特質作出了深刻的論析。指出:中國現代美學是關注現實關懷生存的人生美學,強調審美藝術人生的統一和真善美的貫通,追求理論建構指向、詩性價值指向和實踐超越指向的統一。《叢書》對“境界(意境)”、“趣味(情趣)”、“情調(韻律)”、“大藝術”、“美術人”、“人生(生活)的藝術化”等民族化范疇命題,展開了具體的研討,著重發掘其獨特的民族情韻和精神特質,對其創化中西古今而孕成的民族傳統予以了精到的闡發。如果說,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中國現當代美學就是“西方美學在中國”,那么這套《叢書》的出版可以說是有力地展示了中國美學也有自己的傳統,這個傳統不是閉門造車、自我封閉而來的,而是在向西方開放、向一切優秀文化開放基礎上的傳承創化,《叢書》所揭示的各家的具體成就及其共同的人生論審美精神就是這種創化的最好例證。可以說,《叢書》對中國現代美學的人生論傳統的提煉,既是對中國現代美學傳統的發掘,也是對中國現代美學傳統的重釋。這一發掘與重釋為中國美學民族學派的提煉總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叢書》在當代背景下反思中國現代美學名家們的探索與努力,著力發掘他們對今天的美學發展和人文實踐的啟迪與意義,體現了學術思考與人文關懷的統一。20世紀以來,美學曾經深深地影響過國人的生活,“美學熱”激動過幾代人,許多美學家的名字和他們的著作國人耳熟能詳。曾幾何時,美學退回到大學講壇、研究機構,成為象牙塔內自娛和少數人把玩的學問。美學與生活的關系漸漸疏離,逐漸失去了現實的關懷,失去了理論的溫情和熱度,成為抽象高深冰冷的學問。《叢書》的主編金雅教授曾于2009年編選出版了《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6卷,浙江大學出版社)。兩套叢書都共同突出了學術建設與人文關懷并舉的理念,既注重學術探索,又重視人文闡釋,使叢書既成為相關領域專題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大眾讀者的人文讀本。
綜觀這套叢書,對六位大家的美學思想作出了系統的梳理總結和有理論深度的闡釋評價,并從學理與實踐兩個方位對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獨到的研討。尤其是對中國現代美學傳統的發掘和民族學派的梳理,高瞻遠矚,意義深遠。同時叢書的資料附錄和理論論證互為呼應,顯示了踏實嚴謹的學風。可以預期,這套叢書的問世對中國美學思想的研究、民族文化資源的發掘、新世紀人文理想的建構等,特別是對于推進民族美學的健康發展和民族美學學派的建設,促進民族美學在世界美學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將產生積極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