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廣播電視的發展,然后是電腦、網絡、手機的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便捷與舒適了,工具的性能與科學技術含量日新月異地膨脹著,同時對于使用這些工具的主體的要求卻越來越降低了。工具越先進操作就越簡單,你只消敲幾個鍵,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它比以往不知簡便了多少。
在我國,網絡的發展還帶來了群眾的民主參與及監督的便捷,一些壞人壞事就是網民們首先發現并群起而攻之的。國家領導人也開始應用網絡與網民直接對話,很好。
網絡的發展還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生活的活躍,旅游、購物、求學、求職,都得益于網絡的便捷。而一個點擊率高的尖刻而且八卦的微博寫手,他的影響與效益遠遠高于一個從事專門學術著述的學者。
同時,紙質的媒體開始受到擠壓,讀書的風氣一再被上網瀏覽所削弱。有人預言網絡時代的到來,有人預言文學與書籍的式微,有人嘲笑學術與藝術大家的冷落。市場更加歡迎的是能便捷與舒適地獲取信息的手段及相關產品。
便捷與舒適使受眾獲得的信息百倍千倍地增長,于是以秒計算瀏覽時間的微博與博客代替了花費數小時才能讀完的論文,成為受眾的寵兒。有時,粗野與猙獰成為吸引眼球的“風格”。碎片化的“思想”,耍笑化的“段子”,俏皮話的“自得”,八卦式的“淵博”,不文明的“爭論”,歪曲變形的“流行新詞”,千奇百怪的化名與潮起潮落式的以與人為惡為特色的聲討與人肉搜索,已經相當程度地代替了傳統傳媒與言論文明,成為所謂屁民與屌絲(指草民)們饕餮的精神食糧。同時它們與傳統傳媒特別是主流傳媒分割成了兩重天地,而對真正高端的文化精品,越來越少人問津了。
全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提出來,網絡化的結果,除了各種方便與推進以外,也可能帶來精神生活淺薄化、快餐化、碎片化與單一化的危機;有可能培養出一大批什么都知道一點點,什么都是人云亦云、半真半假,而沒有自己的感悟、沒有自己的查證、沒有自己的任何創見的“聰明的白癡”式的網絡信息小販;有可能讓手段先進的媒介,操控我們的頭腦與靈魂。說得嚴重一點,就是便捷化與舒適化有可能制造淺薄化與白癡化。
當然不是說先進的智能工具不好。而是說,作為一個偉大的古老的文明國家的中華兒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比較優秀的人士,完全可以做到在任何情況下不放棄苦讀與苦學的傳統,不放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理念,不滿足于聰明的白癡隨時賣弄白癡的聰明,以真正的經典的學者、發明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為榜樣,不僅是開拓市場與湊熱鬧,不僅僅是混個點擊率,而是做出無愧于祖先與后人的對于精神瑰寶的貢獻。
我們一定知道,學習、實踐或實驗、研究、思考、創造,是不可能便捷化與舒適化的。便捷與舒適的瀏覽所得,至多是淺淺的一層表皮,它不能代替長久的專注,精益求精的刻苦,永不停息的探索,反復的查證與糾錯,系統的閱讀與鉆研,既能登高望遠,又能見微知著的獨特發現。簡單地說,網絡瀏覽常常取悅視覺與文句欣賞的表層,而認真的閱讀才能進入思想與心靈。量化的信息,往往停留在傳播的層次,而達不到激動人心的與創造性的思維層次,閱讀網絡化瀏覽化的危險在于以傳播上的轟動取代學問、取代智慧與真理、取代學術與藝術的高端追求,以膚淺的量化成績,取代對于精神品質與精神碩果的追求。黃鐘黯啞,瓦釜轟鳴,使偉大的文明古國的受眾淺薄化空心化白癡化。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不能忘記高端的文化追求與文化獻身,我們要善待科學技術與各種時尚產品,我們更要善待自身的頭腦與古往今來的治學傳統與經驗。
(作者為著名作家,文化部前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