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登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詩歌。在任何類型、任何風格、任何流派的詩歌創作中,作為背景、題材、主題來源或者話語方式的時代及其精神特質,都是不可能被完全忽略或者人為回避的,它總是或直接或間接、或隱或顯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作品之中。戰爭年代的詩歌不涉及詩與戰爭的關系,那恐怕是虛假的詩;災難時期的詩歌沒有一點有關災難的影子,那恐怕是冷血的詩;網絡時代不關注、不討論詩歌與網絡的關系,那恐怕也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
我們很難準確確定最早的網絡文學作品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但網絡文學出現、發展的時間確實不長,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在不長的時間里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溝通手段,也影響了文學的創作與傳播,甚至出現了獨特的‘網話文’。詩歌也與網絡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世紀之交的幾年里,網絡成為詩歌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網絡詩歌’這個概念應運而生。”①
而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關于網絡文學的現狀、特點、走向等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學界、業界的重要話題之一,歐陽友權、周憲、張頤武、白燁、謝有順等學者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也將網絡文學列為評獎對象。根據官方發布的權威數字,網絡文學已經成為文學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5月,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了“網絡文學研討會”,說明網絡文學的影響已經從民間實驗走向了官方視野。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在報告中,通過數據肯定了網絡文學的影響和價值,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總數已達4億,其中,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1.62億,占網民總數的40%多。”“中國社科院的文情報告認為,從2000年網絡文學實體書的出版高潮,到2004年商業盈利模式的創建,網絡文學邁出了產業化的步伐,其商業出版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據全國重點文學網站( 頻道
)粗略統計,目前各種文體的網絡業余作者超過一千萬,全國文學網站簽約作者超過一百萬,網絡文學的日更新字數將近1個億。網絡文學的讀者80%為20到40歲的受教育程度較高人士。日瀏覽量約有5-6億人次。”① 這些數字是傳統的寫作、出版方式和閱讀方式所難以相比的。而且,這些數字所蘊涵的潛在內涵也值得關注,尤其是它們所涉及的作者、讀者大多是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年輕人,他們肯定是將來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在一定程度上說,關注網絡文學就是關注年輕人,關注年輕人就是關注中國文學的未來,就是關注中國文學可能的發展方式和方向。
呂進在談到詩的傳播方式的重建時認為:“網絡是一個虛擬化的世界。網絡為詩開辟了新的空間,在詩歌領域,近年特別令人矚目的是網絡詩。日益發展的網絡詩對詩歌創作、詩歌研究、詩歌傳播都提出了許多此前從來沒有的理論問題。信息媒介的變化能夠導致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的變化。作為公開、公平、公正的大眾傳媒,網絡給詩歌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詩以它向社會大眾的進軍,向時間和空間的進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和發展前景。”②
這是對網絡在現代詩歌發展中的作用所進行的理論概括,肯定了網絡詩這種特殊的詩歌傳播、創作方式的存在和影響。它也說明人們已經敏銳地感覺到網絡帶給社會文化、文學藝術的影響。
一、網絡寫作與網絡詩歌
在網絡文學中,詩歌寫作者、詩歌作品所占的比例可能是最高的。這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各種文體中,詩歌寫作、閱讀的參與者歷來都是人數最多的;(
二 )詩歌的篇幅相對短小,寫作、閱讀所花費的時間也相對較少,適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對文化方式的要求;(
三 )詩是抒情的藝術,是性靈的表達,在首先不考慮藝術質量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創作一些稱為詩的作品并在網絡上發布。但是,從商業操作、贏利模式上考察,在市場經濟的語境之下,詩的經濟效益肯定無法與小說、奇幻文學、影視文學等樣式相比。因此,如果籠統地將詩放在網絡文學這個大的語境中考察,尤其是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考察,對網絡詩歌是有失公平的。我們應該在承認網絡文學發展的大背景上,專題研討網絡時代的詩歌發展,研討詩歌在網絡時代的文化創造、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價值與問題。
談論網絡與詩歌的關系、考察網絡在詩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至少要把網絡的功能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作為傳播方式的網絡和作為寫作方式的網絡。
如果單純作為一種傳播手段,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對詩歌的傳播、發展只有好處,甚至可以帶來詩歌傳播方式的一次巨大的革命。就詩歌的出版、發行而言,傳統的平面媒體(
紙質媒體 )的印刷量、發行量畢竟是有限的,這就可能導致作品的受眾面會受到限制,根據有些詩集的印數顯示,歷屆“魯迅文學獎”獲獎詩集的發行量(
尤其是首發量 )都不是很多。有些在新詩發展早期甚至在20世紀上半葉出版的經典詩集、經典詩選也因為出版時間較長而難以找到,失去了它們本應繼續發揮的文化傳承價值。在網絡時代,這樣的問題可以比較容易就得到解決,人們可以把已經發表的優秀作品以電子文本的方式重新放到網絡上;可以通過照相或掃描等方式,將過去的報刊、詩集、詩選等按照和原樣近乎一模一樣的方式進行復制,并把它們上傳到網絡上,使它們重新進入傳播歷程。這樣一來,詩歌的傳播范圍、影響范圍肯定會擴大很多,一些近乎消失而又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就可以重新“復活”,甚至真正實現跨民族、跨地域、跨時代的傳播。
在當下對網絡文學、網絡詩歌的研究中,人們關注較多的主要是網絡的傳播功能。但是,網絡所具有的越來越強大的功能,已經使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單純的傳播媒介地位。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網絡這種工具,而是一個“網絡時代”。在網絡世界,網民已經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他們可以參與信息提供、信息創造、信息傳播、信息評價等各種活動。網絡生活已經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在有些人群中甚至已經成為主流的生活方式。近些年,“物聯網”的發展更是將網絡的影響推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網絡也改變了許多詩人的寫作方式,這是網絡對詩歌發展產生的最本質的影響。如果我們把這種寫作方式稱為“網絡寫作”,就可以發現,網絡不只是一種發表、傳播詩歌作品的媒介,它有時甚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參與”到詩人的創作之中。在前網絡時代,詩人創作詩歌之后,主要是在報刊上發表,或者在出版社出版。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能夠發表或者出版作品的人畢竟是少數,一個人要想最終成為詩人,是要經歷許多艱難的。因此,在那個時代,寫詩的人必須遵循一些大家認可的詩的文體規律,抒寫多數人能夠感受的情感體驗,采用人們能夠接受的抒情方式,甚至要揣摩報刊編輯的好惡。那樣的時代、那樣的創作方式確實推出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和作品,我們現在讀到的經典作品大多是以這樣的方式創作出來并走向讀者的。當然,在那種追求精品的時代,有些詩人可能被遮蔽了,有些作品也可能永遠不知道去向。在網絡時代,我們不能說這些限制已經完全沒有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打破了。
從1999年“界限”詩歌網站和網刊的出現開始,不同類型的詩歌網站逐漸遍布各地,跨越了地域和文化,成為詩歌寫作和發表的重要園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所有寫詩的網民都或多或少地在詩歌網站、論壇上留下過自己的足跡或者作品。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進一步催生了人們對詩歌尤其是網絡詩歌的關注。在當時,以《 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 》等為代表詩歌在網絡發表之后,迅速流行。這些作品自然、平易,具有明顯的音樂性,適宜朗誦和傳播。它們所抒寫的對生命的關注和尊重打動了幾乎所有讀到聽到它們的讀者,帶給人們溫暖和力量,許多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節目等也予以刊播,甚至配上了畫面,形成多媒體相互配合的局面。“地震詩歌”是網絡詩歌受到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事件,說明網絡已經成為創造和傳播詩歌文化的重要平臺。
二、網絡詩歌寫作的主要特點
周憲認為,在網絡和信息時代,和官方傳媒同時存在的還有“草根傳媒”。“草根傳媒又被學界稱為‘私傳媒’或‘自傳媒’,即自愿在視頻或論壇網站上提供信息的個人或組織。它們不同于官方傳媒,帶有顯而易見的民間性。從生產角度說,這些傳媒主要分散在民間的不同地域或空間里,以網絡或手機為主要的聯系通道。草根傳媒是網絡和民間文化。”①
從這個角度看,網絡詩歌的寫作與傳播也帶有明顯的“草根”特點,具有比較典型的民間性。通過與傳統寫作方式、傳播方式的多側面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網絡詩歌的寫作主要具有下面這樣一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