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能代表人民
我要喊你親愛的孩子
( 原諒我
我已經不再習慣
把所有站在高處的人
都稱為父親 )
……
你站在那兒
像個親愛的孩子
彩色的人群在大街上壯闊地流過
……
天真的孩子
就那樣有力地伸出手臂
改革 像輕輕摘來一朵雛菊
綴插在祖國有些蒼老的濃密頭發上
頓時青春的血液
又在她的身體里涌流
今天她年輕地嬌嬈地走過你的面前
你像個孩子看著母親那樣
露出驕傲甚至嬌憨的笑容
真想這么對你說
但是我一個人
不能代表人民
而且您是個老人
我年輕得幾乎可以做您的孫子
走在人群里我只能恭恭敬敬地
舉起我的敬意
小平,您好!
小平
中國的老百姓都這么喊你
就像呼喚自己孩子親切的乳名
這首詩是作者看到鄧小平同志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情景后,根據自己的聯想和思考寫下的。它在1985年第五期《 詩刊
》首發,后被收入《 1985中國新詩年編 》( 花城出版社 )及其他詩歌選本。
上面說過,形容詞對寫詩不利,一般不要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像《 小平,您好! 》這首詩就用了不少形容詞。如“蒼老”、“年輕”、“妖嬈”,都用來形容祖國,“蒼老”形容過去的改革前的祖國,“年輕”、“妖嬈”形容改革后的祖國,都比較妥帖。最值得稱道的是,詩中以“親愛”、“天真”、“嬌憨”等詞描繪鄧小平,而且“親愛的孩子”、“天真的孩子”之類的稱謂在詩中反復出現,確實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是的,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鄧小平是“親愛的孩子”;對祖國母親而言,鄧小平是“天真嬌憨的孩子”。“小平”,這是全中國百姓對這位風云人物的稱呼,這樣喊他,“就像呼喚自己孩子親切的乳名”。這首詩,既是對鄧小平這一政治人物的客觀寫照,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思。不僅提煉了生活事實,而且探觸了所寫人物的內心,也袒露了作者自己的心靈。這首詩的成功,你可以看做是由角度新、構思巧所帶來的,但是,它和形容詞的陌生化使用及其連帶的對人物的新鮮稱謂也確實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看到,幾個最平常不過的形容詞,在特殊語境下又釋放出了它的巨大能量。由此我們得到啟示:形容詞雖然常常造成慣常化,但奇跡也在富于創新精神的詩人手中出現。
由《 小平,您好! 》一詩,我又聯想到一首歌唱鄧小平業績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
》。這首歌盡管有不少優點和成功處,如旋律流暢優美,歌詞中以“春天”為喻也比較妥當,但是其歌詞整體看來是比較陳舊和空泛的。這里也用了不少形容詞,卻沒有陌生化可言。諸如“奇跡般地崛起一座城,神話般地出現座座金山”之類的詞句,雖是歌頌小平同志制定改革開放政策后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但這樣的詞語用在哪位革命家身上似乎都可以。因為它沒有深入到人物的心靈世界,作者的主觀情感也沒有釋放出來,它傳達的只是一種公眾化的浮泛情感。
詩與歌的分化也與此可見一斑。歌詞走向大眾、匯入流行文化的海洋后,詩越來越成為“看”的形式,詩人也越來越成為思想者的角色。
( 二 )陌生化意象
意象陌生化,我們一般把它看做是局部陌生化,但有時候是整體陌生化,需看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芒克的《 陽光中的向日葵 》,向日葵是貫穿全詩的意象,因此可以看做整體陌生化。而上面我們剛說過的《
小平,您好! 》中的一些意象則可以看做局部陌生化。
1. 變形意象
我們舉北島的詩句為例:
我,站在這里
代替另一個被殺害的人
為了每當太陽升起
讓沉重的影子像道路
穿越整個國土
這是北島《 結局或開始——獻給遇羅克 》的開頭一節。這里的變形意象是“影子”,“影子”的意象被作了無限夸大處理。
2. 新奇的意象組合。仍舉北島詩句為例:
從星星的彈孔中
將流出血紅的黎明
這是北島《 宣告——獻給遇羅克 》的結尾。這兩行的意思不難理解,它寫的是正義的獻身與光明的到來之間的必然聯系。詩的意義并不新鮮,新鮮的是北島的表達。
我認為,《 宣告 》結尾兩行的不俗主要在于它的意象生成的奇特。這里有三個物象:星星、黎明、彈孔。從自然邏輯看,“星星”和“黎明”間具有一定的必然時空聯系,而它們與“彈孔”之間則沒有一定的必然聯系。但是“彈孔”對于這首詩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象。單靠“星星”、“黎明”兩個物象難免流于客觀自然,支撐不起詩的情感與力量。所以詩人要改變它們,要讓“彈孔”同“星星”、“黎明”發生關系。他把“彈孔”嵌在“星星”和“黎明”之間,作為從“星星”到“黎明”的中介。這是詩人所建立的藝術邏輯和藝術時空,它取代了自然的邏輯和自然的時空關系。把“星星”變成“星星的彈孔”,便與正義的罹難發生了聯系;把“彈孔”變成“星星的彈孔”,也就自然會流出個“黎明”。這是非常合理的。詩人把“星星的彈孔”與“血紅的黎明”之間的關系看成是一種自然的必然的關系,就像“星星”與“黎明”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自然的關系一樣,從而揭示了正義的獻身與光明的來臨的必然聯系。以“黎明”作象征并不鮮見,而“星星的彈孔”這個詞組、這一意象、這個沒有比喻詞的深層意義上的比喻卻是鮮見的;把“星星的彈孔”與“血紅的黎明”組合在一個簡潔的句子里,讓它們發生關系,更體現了詩人北島的創造。我們看到,這里的意象生成方式,與傳統詩相比是很不相同的,它的主觀色彩很濃,其中物象與物象間的聯系是一種急轉彎(
轉彎度很大,沒有過渡 ),是詩性的跳躍,它避開了散文式的闡釋與鋪墊,從而也就避免了緩慢與拖沓。短短兩行詩,蘊蓄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帶給讀者的審美感受是難以言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