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的確不同了,社會現實急劇變化和發展,我們應當對當今所處的時代現實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和正確的理解。現實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在忙碌之余,娛樂休閑的多樣選擇,加上科技發展,網絡的興起,閱讀的快速直接,更多人已進入一種淺層“讀圖”方式,詩歌欣賞很難成為一些人的首選需要。而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人的精神向往與追尋則處于迷茫甚至缺失狀態。許多問題也由此而生。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黨和人民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勝利的同時,除了加強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引導,先進文化的建設就更為重要了,而詩歌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詩歌從審美的角度看,可以凈化人心,讓人的精神情感高尚純潔,在今天多元豐富的詩歌創作中,我們也看到了這種亮色。特別是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發生之后,詩人和詩都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產生了大量的作品,在全國人民奮起抗震救災的斗爭中,詩人和詩都沒有缺席,從而讓我們看到了詩的希望。詩與時代,與現實逐漸又有一種貼近的感覺,希望能由此而創造出一種好的詩歌創作氛圍來。
二
要說清詩與時代的關系,重要的是還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詩人的自我。從創作的意義上說,詩是詩人自己個人的創造。表現時代也是通過詩人的自我去實現的。關于詩人的“我”,長期以來,詩歌界一直存在著“大我”和“小我”的爭論。如果這個問題存在的話,在詩中有“大我”和“小我”,我以為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各自強調的內容不相同而已。因此在一定的創作狀態下,提倡表現“大我”或“小我”,也許都是合乎情理的,是一種創作走向的倡導的需要。但我以為,詩人的“我”就是“我”,從每個詩人的具體情況出發,從創作的角度講,是無法區別這個“我”的“大”或“小”的。每一個時代都只能有大詩人、小詩人和一般詩人的不同。這是由每一個詩人的才華、性格、氣質、思想、學識等綜合因素決定的,而大詩人,無論在什么時代,他們除了是詩的天才之外,他們對社會、歷史、現實都更要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因此他們要在哲學、文學、心理學,特別是詩學方面都要有充分的準備,這就是思想和文化的高素質要求,從而才能寫出無愧于自己時代的作品來。我們希望我們今天的時代能有大詩人,如果這樣的大詩人還沒有出現,我們需要呼喚,并為他們的產生創造適合的條件,能讓這樣的詩人和詩更多更快地出現。這里有兩個認識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認為詩只能是“小眾化”的,讓詩的自我萎縮。人們常說“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從詩的表達要對詩意的提升和語言的精致等要求看,這也許是有道理的,但在我看來,詩和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較,詩的確應有自己的特殊的表現要求,但并非就以為是一種唯一的“高精尖”,讓常人無法抵達,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專有。事實上,主張詩是“小眾化”的,而與大眾無關,如今許多詩的小圈子、沙龍活動盛行,自我娛樂甚至互相追捧,都以為只有自己是天下第一。他們所謂“非官方化”,讓詩與社會時代無關,與別人無關,這是一種自我孤立,是使詩走向瑣屑低俗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就是有少數詩人,特別是青年詩人,他們寫詩,把目標定在為享有一種時代歷史的權利份額上,讓詩自我膨脹,他們并不了解自己的才華,更不了解如何才是對時代歷史作出真正的藝術貢獻,而只想到怎樣能更早進入歷史,如簡單的表面的代際劃分,似乎就可借此占有了歷史地位。如70后、80后或90后,從生理年齡劃分是可以理解的,但以此區別詩人就未必合適。其實任何時代詩對歷史的藝術貢獻都是由老、中、青詩人共同完成的,時代歷史是無情的,它只能在時代和審美的坐標上來選擇詩和詩人。如果真有代際劃分,那也只能是文學史家和詩歌史研究者,為敘述歷史的需要,科學地說明藝術流變和發展走向而采用的一種方式,這應當與詩人和創作本身無關,只有詩人的自我標識和心理歸屬的向往是無濟于事的。
當然,對每一個詩人來說,由于生活環境和經歷閱歷的不同,他們的作品對社會、對廣大人群的影響也會是有區別的。有位大作家曾說過,“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各種各樣詩人和詩的存在,這也是形成詩的良好生態所必須的。從這個意義上,詩的“大我”和“小我”都有存在的理由,但詩人必須要有一種自覺意識,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時代,努力為時代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三
如果客觀冷靜地回顧一下歷史,我們會注意到,過去我們強調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時候,談到詩與時代和現實,總是離不開現行政治甚至具體政策的實施,這就使詩歌以至整個文藝創作的道路越走越窄。在某種情況下,時代現實就是政治,成為了創作的一種神性桎梏,實際上不但扼殺了一些詩人的創作活力,也使詩的創作逐漸離開了時代和現實的真實,也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普遍的審美需求。
自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詩歌創作則以美的探索和追求代替了政治的吶喊,以個人的歌唱代替了抽象的所謂集體意志的表達,使詩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對時代、社會、現實、人生進行詩意的感悟與表達成為可能。但矯枉過正,超越了一定的度,在以后的發展中,卻又使少數詩人的創作走向了另一極端,主要是少了精神的向往和支撐,詩在走向平凡的同時,有的也走向了平庸,這也使對詩懷著誠摯忠貞的人們感到遺憾和無奈。今天詩歌的這種狀態,正是需要我們通過艱苦的努力去逐漸改變過來,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所面對的社會現實,處理好詩與時代的關系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了。
新時期以來,我們曾努力倡導詩人的個性化創作和詩壇多元化格局存在的合理性。如今,應該說這種愿望已成為現實。但在面對豐富與多樣的統一中,確實又已經摻進了某種蕪雜和混亂。因此我們需要呼喚詩歌精神的回歸,在豐富與多樣中,提倡詩人要有一種自覺,強調在新時代,特別是對民族精神的提升和文化品格的實現,應當明確提到日程上來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認識和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在和諧發展的進程中,在維護詩歌良好生態的前提下,我希望詩人能有更充分的深層次心理準備和文化的積累,耐得住寂寞,不能浮躁和急功近利,我們相信詩是不受物質利益誘惑和驅動的。詩是“抒情”“言志”的,是一種人的純粹的精神情感表達。詩要表現時代和現實,但并不是只注重事實事件的具體表象描寫,而是更注意時代情緒和人民大眾的精神理想的表達。這些年,由于老、中、青詩人的共同努力,在這方面已經產生了許多優秀作品,只要我們在這方面奮發努力,真誠地維護詩歌,促進詩歌的振興和發展,讓詩歌無愧于我們偉大的時代,詩歌也就會有美好的未來。
“大我小我”,須待細究
黃亞洲
關于詩歌表達心聲的“大我”、“小我”之辯,一直是個話題,是個辯題,是個課題。幾十年來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論述和教導,我也曾以此題論述和教導新生代的詩歌愛好者,我們覺得這個題目比較好說,容易說得嚴肅說得崇高。但是,今天,若真要把這個“大我”、“小我”正式放到文藝理論的層面上加以探討,我想,恐怕還得再細究一下,這似乎不是一個三下五除二的直白的話題。
算起來,我也有四十年的詩齡了。四十年里我努力把我的長短句子卷起來,卷成長長短短的喇叭,真摯地吹奏“時代最強音”。我的絕大多數詩作被認為是陽光的、明朗的、“與時代同步”的,因此有不少人稱我“主旋律詩人”,我一直不認為這個稱呼含有多少貶意。
我確實喜歡在前沿“行吟”,也就是所謂的“在場”,或是“在線”。譬如,五年前,我參加中國作家“重訪長征路”活動,在大渡河小涼山以及雪山草地之間,邊走邊唱,寫下一冊《
行吟長征路 》,還以此詩集獲了魯迅獎;譬如,兩年前,南中國遭遇雪災,我急隨中國作家采訪團趕赴重災區黔南州,還爬上積雪皚皚的山頭向搶修電網的英雄們朗誦我的獻詩;譬如,汶川大地震的第九天,我就隨中國作家抗震救災采訪團趕到四川,奔走于山崩地裂后的都江堰、綿陽、綿竹、北川、什邡、漢旺等地,十天間寫下一冊詩集《
中國如此震動 》,采訪團長高洪波在四川現場就為這冊匆匆寫就的詩集寫了序言;譬如,為了國人矚目的“北京奧運”,我應《
光明日報 》約請,特地開設“詩歌專欄”,每日以詩歌作評論,十六個奧運日在《
光明日報 》發表了十六首詩;譬如,我今年寫的反映“玉樹抗震救災”的詩,《
文學報 》在“全國哀悼日”頭版推出;譬如,我今年寫的反映“上海世博會”的詩,《
光明日報 》也于世博會開幕當日在頭版推出……我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是想說明一個“當代”詩人是如何慷慨激昂地沖在“當代”進行“詩言志”的,是想說明一個詩人在試圖表達“大我”上有如何的一腔激情。
我不否認,我的這些歌唱,確實蘊含“時代強音”。這種“時代強音”與“大我”的心聲,應該說,有某種基本的重疊,但是對于“大我小我”概念的理論闡述,則比一個詩人的即興歌唱,要復雜得多。
似乎,有下列幾個問題應該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