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文藝評論、文藝史、文藝理論,是構成文藝生態的四種基本要素。這四種要素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彼此依附性,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文藝事業的發展和繁榮,需要文藝生態的良性循環和辯證統一。這一切都是以深入社會生活為源泉,以服務人民為歸宿的。
新時期以來,我國的文藝創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涌現了一大批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正確反映了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和現實生活,表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給了廣大人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鼓舞,使廣大人民享受到了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是由于某些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認識原因,也產生過一些模糊認識,如認為“文藝創作是感性形象思維,理性邏輯思維妨礙文藝創作”的錯誤觀念。誠然,文藝創作主要運用感性形象思維,如同科學研究主要運用理性邏輯思維一樣。但是,人類的思維總是感性與理性、形象與邏輯、具體與抽象、歸納與演繹的對立統一,只不過由于職業的不同各有側重罷了。如同科學研究的抽象的理性邏輯離不開具體的感性形象一樣,文藝創作的具體的感性形象也離不開抽象的理性邏輯。一些人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沉浸在脫離現實,表現自我的圈子里,進行個人化和私語化寫作;一些人采取自然主義的創作方法,專事展覽人的自然屬性,不加節制地描寫性心理和性行為,追求感官刺激,迎合低級趣味;有的人采用消極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美化歷史陳跡,丑化現實生活,讓人看不到現實生活的亮色和希望,動搖人們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而對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生活,塑造社會主義改革者和創業者的新人形象,體現中國持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卻表示淡漠。這種狀況是亟須改變的。
要增強文藝批評的有效性,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原則和標準。要按照恩格斯評論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時所提出的“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魯迅高度贊賞盧那察爾斯基關于文學藝術“真善美之合一”的創造理念,毛澤東關于“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的要求,以及鄧小平關于“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應當由人民來評定”的論斷,從哲學、史學、人學、美學的宏觀綜合上,從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的結合上,實事求是,知人論世,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上述經典論述,其精神實質是基本一致的。結合我國當代文藝的實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批評的原則和標準:一、藝術真實性是文藝批準的根基。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社會本質和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也為我們評論文藝作品的藝術真實性提供了理論依據。二、社會功利性是文藝批評的前提。社會功利性就是文藝作品所具有的有利、有用、有益于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的價值、功能和效益。主要是通過審美認識、教育、娛樂作用,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為我們評價文藝作品的社會功利性提供了價值標準。三、生動形象性是文藝批評的標志。生動形象性就是文藝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體現思想內容的具體、鮮明、直觀、可感,能夠喚起人們情感和美感的屬性。評論藝術形象的鮮明生動程度是文藝批評不同于其他批評的主要標志。對于敘事類作品,主要應看其是否創造了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豐富生動的情節和細節;對于抒情類作品,主要應看其是否創造了精彩出色的意象和意境。四、獨特典型性是文藝批評的核心。獨特典型性就是藝術形象所達到的特殊個性化與普遍概括化相統一的程度。藝術形象所表現的個性愈獨特、突出,所揭示的共性愈普遍、廣泛,典型性程度就愈高。對于敘事類作品,主要應看其是否創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當前最主要的就是創造社會主義新人的典型形象;對于抒情性作品,主要應看其是否塑造了富于社會主義時代特征的典型氛圍中的典型情感。
文藝史作為從歷時的視角研究各國和世界文藝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自身繼承、革新的內在聯系的學科,它應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文藝理論為指導,總結文藝發展的歷史經驗,揭示文藝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為文藝創作、文藝批評、文藝理論提供歷史借鑒,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在我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文藝史特別是文學史教學和研究所占的比重最大,以致擠占了文藝創作、文藝批評和文藝理論的教學和研究的時間和空間,有人戲稱大學中文系是“文學史系”,文學研究所是“文學史所”,說明這種比重有適當調整的必要。新時期以來,我們的文學史研究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版本的音樂史、美術史、戲劇史,特別是文學通史和專著出版了不少,卷帙越來越浩瀚,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和深化。但是,我們不是為研究文藝史而研究文藝史,在一定意義上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必須用時代精神觀照歷史資料,用歷史資料印證現實活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促進繁榮。用這種觀點來觀察我們的文藝史研究,似乎有些孤立地靜止地鉆故紙堆,很少聯系我國當代的文藝實際,甚至有點食古不化、食洋不化。比如我國古典的詩詞歌賦、外國古典的史詩、近現代的詩歌,對我國當代新詩發展應當有哪些啟示?為什么我國的新體詩歌反倒不如舊體詩詞讀者多?我國的古典戲曲、西方的古典戲劇對我國當代戲劇發展提供了哪些借鑒?為什么我國當代的新歌劇繁榮不起來?等等。這些問題很少有人研究。前些日子從《文藝報》上看到王干寫的《〈紅樓夢〉與當代小說創作》一文很受啟發,只可惜類似這樣的研究太少了。
文藝理論作為研究文藝活動的一般性、普遍性規律的學科,它以文藝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科學方法為研究對象。它一方面有賴于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文學史的研究作為基礎和依托,另一方面又指導和制約著文藝批評、文藝史的研究與文藝創作。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科學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導文藝工作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教訓,根據文藝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按照意識形態的共同規律和文學藝術的特殊規律,加強和改善黨對文藝事業的領導,從方針政策層面提出了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以及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等一系列系統而完整的文藝路線和方針政策,鄧小平文藝思想的形成以及江澤民、胡錦濤等同志在幾次全國文代會、作代會上的講話,又從戰略全局高度論述了發展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極大地提高了我們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水平,促進和推動了文藝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帶來了文藝事業的空前繁榮。與此同時,我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術群體,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在我國現代文論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方現當代文論和我國古代文論的精華,對文藝的本質特征、價值功能、發展規律以及當代文藝活動的一系列復雜多變的理論問題,進行宏觀辯證的綜合創新,初步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但是,作為我國文藝事業指導思想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并沒有牢固占領我國的文藝陣地,而且在某些領域有被淡漠化、邊緣化的趨勢。有的學者甚至用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和思維方式來變革和轉換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和思維方式,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融化和納入到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的體系框架之中。當然,我們有必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精華,來豐富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但這種學習借鑒必須是有批判和鑒別地吸取對我們有用的東西,而不是不顧時間、地點和條件,生吞活剝地拿來亂用。我們文藝理論研究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當代中國具體的文藝問題的理論原則上,以促進文藝批評和文藝史研究的健康開展和進行,推動文藝創作的發展和繁榮。
為了構建良性循環的文藝生態,還需要從人才結構、活動方式、文藝教育等方面進行一些改革和調整。從目前的情況看,除了各行各業的業余作家藝術家和理論批評家之外,文藝創作人才主要集中在各級文聯、作協和文化藝術團體,而理論批評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各種文藝報刊。前者創作實踐經驗比較豐富,而理論批評修養較差,搞起創作活動來難免思想模糊,后者理論功底深厚,而創作實踐較少,搞起理論批評來難免隔靴搔癢。應當提倡作家藝術家學者化,理論批評家作家藝術家化。古今中外的大作家藝術家、大理論批評家,大多都是集二者于一身的,可定期組織這兩部分人員進行交流協作,抽調部分作家藝術家進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進行理論深造,抽調部分理論批評家到文化部門、藝術團體進行創作實踐,以使二者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當然這兩部分人員都要深入社會實踐,向人民群眾學習,為人民群眾服務。要改變高等院校不培養文藝創作人才,只培養理論批評人才的觀念,可抽調一些既懂理論又會創作的人才到高校擔任教師,要調整大學中文系或文學院的課程設置,加大文藝創作和理論批評課程的比例,以培養既懂理論又會創作的人才。從而使文藝創作、文藝批評與文藝史和文藝理論研究更平衡、更順暢地互動起來、溝通起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