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寫了一篇作文,標題是《我愛家鄉的西瓜樹》,第一句就是“我們家樓下種了一棵西瓜樹”。依30分為滿分的標準,改作文的老師給這作文打了24分,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象力。
孩子多是富含想象力的,因為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往往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有時候卻缺乏常識。這恰恰是孩子的特點,對于孩子的大膽想象,絕對不能隨意扼殺,而應給予熱情鼓勵,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因為,有一項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令我們震驚,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
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保護孩子未來的創造力,孩子的想象力常被成人視為“胡思亂想”,其實,那可能恰恰是因為成人缺乏想象力所致。不妨再來看看這個故事:美國沃帕科內塔小鎮,媽媽正在廚房里洗碗,她聽到十歲的兒子在后院里蹦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親愛的,你在干嗎呢?”兒子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這位媽媽沒有給“胡思亂想”的兒子潑冷水,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家喲!”30年后,這個小孩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著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少年的想象力對于成年后的事業成功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阿姆斯特朗的成功只是帶有偶然性的個例,那么,德國一項持續三十余年的調查則表明,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成人后事業更加成功。德國研究人員分析了被調查對象在12歲時寫的展望自己未來的短文,然后將短文內容與作者42歲時的實際情況相比較。調查顯示,在12歲時便有豐富想象力的孩子當中,58%的人42歲時都成了出類拔萃的人物;而想象力較差的孩子中,這個比例僅為18%。
中國人也曾有想象力豐富的時代,先秦時代的神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共工撞山、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等,何其大膽精彩,可惜,后來的獨尊儒術,我注六經,八股取士,鉆故紙堆,凡事要求循規蹈矩,師法古賢,把國人的想象力幾乎扼殺殆盡,也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落后挨打,教訓十分深刻。
前不久,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他豐富的想象力的肯定與鼓勵,一個貧瘠、落后、封閉的高密,居然能給他提供無限的創作來源,讓他變幻出無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和事。他的成功也能給我們的科技教育界以啟示和警醒:不敢創新,缺乏想象力,滿足于跟在人家后頭干些修修補補的課題,弄些改頭換面模仿抄襲的項目聊以自慰,就永遠不可能走在世界科技潮流的前頭,與諾貝爾科技獎也會漸行漸遠。
因而,呵護學生心中的“西瓜樹”,與支持孩子的“登月夢”,對于培育他們的想象力,同樣大有意義,同樣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