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令人感嘆的事件之一,是行銷240年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俗稱大英百科全書)停印了。書籍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百科全書更是集大成者。大書停印絕版意味著什么?真讓人浮想聯翩。
首先想到的是盛世出寶典。蘇格蘭啟蒙運動中,1771年第一版大英百科全書(共3冊)問世,被譽為“權威性僅次于上帝”的書。并非巧合,我國清朝的康乾盛世,1701年開始編輯《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1.6億字),歷時28年完成活銅字印刷本,第一版共印64部。1772年開始編纂《四庫全書》79337卷(8億字),10年完成,被譽為“國學寶典”。可見國家強盛時期,就會進行這樣的重大文化建設。
二是科學發明改變歷史。我國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促使人類進入紙書紙媒時代,告別巖畫、甲骨、陶片記事,竹簡、羊皮、絹帛傳書的歲月,對于記載歷史文化,交流思想知識,功莫大焉。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明,又使人類進入數字時代,紙書紙媒向著更方便的電子書報轉化。
三是市場與收藏。大英百科全書是民辦的,面向市場,第一版銷售3000部!叭詹宦鋰倍κr,約請140個國家上千位學者編撰大英百科全書,不斷收進各國的重要文獻,增容再版,1929年出第14版(共24冊),1990年銷售12萬部,成為世界各大圖書館、大學和學術機關必備的權威性工具書。1994年我國翻譯的中文版大英百科全書(共20冊,4350萬字),就字數而言,它只是《四庫全書》的十七分之一,但由于面向全球市場發行,其影響面就大多了。《古今圖書集成》是官辦的,清末也有石印和鉛印版,印數雖少,但是公開發行,因而得以保存,一部雍正年間武英殿活銅字印刷本,百年后在北京琉璃廠售價一萬兩白銀,F在國家圖書館也有完好的珍藏本!端膸烊珪凡煌诠ぞ邥,分“經、史、子、集”四類編纂,可視為學術價值很高的叢書,是乾隆年間官辦的巨大文化工程,我們在電視劇里只看到總編纂官紀曉嵐手下有七八位編輯,其實是3826人工作了十年。由于篇幅浩繁,入選的3503種古籍中只有百余種印刷成《武英殿聚珍版書》,全書則由人手抄寫七部,在各地建閣珍藏,僅供極少數學者使用,基本上是收藏品。
四是戰亂毀書。《四庫全書》如同國寶分置各地藏書樓閣。揚州文匯閣一部,被農民起義的太平軍焚毀。鎮江文宗閣一部,在鴉片戰爭中被英軍焚毀。杭州文瀾閣一部,在太平軍攻城時散失,后補抄,今存浙江圖書館。北京文源閣一部,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沈陽文溯閣一部,在日軍侵華戰爭和偽滿時期幾經轉手,今存甘肅省。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一部運回北京,今存國家圖書館。北京文淵閣一部,抗日戰爭時期運至四川,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前還有明朝的《永樂大典》(2.2萬卷,3.7億字),也被八國聯軍焚毀于北京(有學者猜測明十三陵中可能還埋藏著一部)。
最后是現代化憂慮。中文版大英百科全書和《四庫全書》于上世紀末推出電子網絡版。其它電子書也迅速增多,方便閱讀,節約紙張。然而一旦停電或網絡大戰,現代化設施則更加脆弱。如今知識存儲于電腦,電腦會下棋、繪畫、翻譯、開車、開飛機、控制導彈核武器,甚至指揮戰役,電腦比人腦聰明迅捷,機器人比活人能干,人們的生活工作太方便了,少動手少動腦,體能智能衰退,依賴乃至給自己創造的機器神當奴隸,此類悲劇已見端倪,并非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