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29日,在美國的射擊場,在世界的目光下,這位來自安徽省的許海峰,他是用槍來說話,用子彈來書寫,中國人的槍法是世界第一,金牌理直氣壯地收入囊中。他用這支槍,為中國人雪恥,實現了中華民族奧運的第二個夢想。這是人和槍的一次零的突破,《許海峰的槍》,顧名思義。
體育電影難寫,寫射擊隊的就更難寫了。電視體育頻道比賽直播比電影更真實精彩。那么電影主要寫什么?當時許海峰名不見經傳,1984年沒有留下更多的影像資料,這就給電影留下了表現的空間,主要是寫人物性格,寫人和槍的故事,這是中國第一次表現體育射擊題材的電影,也算零的突破。
當我隨北京市廣電局到美國洛杉磯宣傳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時,沒想到這部電影受到華僑的熱烈歡迎。為了宣傳劉長春的電影,許海峰被邀請來到洛杉磯,我和許海峰有了親近的交流。在第十屆全國政協期間作為委員,我們之間有所接觸,但我并不了解他的成長道路,曾認為他有軍隊的背景,神槍射手沒有一位不是用子彈殼“堆”出來的。當他告訴我,參賽兩年前,還是安徽省和縣供銷社賣化肥的,我很驚詫,戲劇性立刻浮現在眼前,為什么中國第一個奧運冠軍出在安徽省和縣?他是怎樣用手槍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寫許海峰的電影也許不像商業片那樣有票房。但是,從長遠目光看,對記載中華民族的形象和體育歷史是有價值的!对S海峰的槍》表現“一個人和一支槍,一個金牌和一個國家的形象”,一個縣城賣化肥的供銷員怎樣成為奧運冠軍?這是電影要回答的主題,對于今天進入市場競爭的年輕人,特別是失學的、失業的、失戀的、失望的青年人,都是一針強心劑。
奧運會造就英雄,英雄創造了精神,而藝術的本質就是要再現人的精神。從劉長春參賽,到許海峰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同在洛杉磯,整整等了52年。
我有幸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和奧運第一奪金者,創作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和《許海峰的槍》兩部電影,再現中國人的奧運兩大夢想。這些歷史的記憶,對于當代年輕人已經成為久遠的故事,今天中國GDP已經是世界第二位,有人認為無需用奧運金牌來證明國家的實力和民族的自信。
世間任何物質的東西都可以消蝕,唯有精神的力量是不朽的。正如拿破侖所言,“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精神。從長遠說,精神總是能戰勝利劍。”一個醉心娛樂和物質享受的民族,是不堪一擊的民族!傲愕耐黄啤笔怯蔁o數的中國人在奧運征程中,前仆后繼,百折不撓,創造出來的極為可貴的精神能源。
寫許海峰的電影必須經過他授權,要用其真實故事,被允許進行藝術加工。我和制片人王浙濱、導演王放放去安徽省和縣深入采訪,當年他賣化肥的倉庫還在,聽他母親、弟妹、同學講他成為射手的往事,也講他初戀的故事。他打鳥的鉛彈不夠用,為了省錢,母親和弟弟揀牙膏皮,那時的牙膏皮是用鉛做的,在鍋里融化后,再澆成鉛彈供許海峰射擊用。
我們采訪過當年他的知青朋友,在當知青做赤腳醫生時,許海峰還給婦女接生過孩子,搶救過喝農藥自殺的村婦。在和縣,人大周緒賢副主任引導我們,參觀了烏江霸王祠,“霸王別姬”自刎的地方就在和縣。還有劉禹錫寫“山不在高”的陋室銘。下去采擷,才有收獲,才能感覺到這里的人文風貌,感受長江岸邊的沃土養育英雄成長的溫度和環境。
劇本寫作出來后,朋友潘陽給莫言先生談起了許海峰,他寫作很忙,低調處事,也許是因為許海峰從安徽和縣底層成長的經歷,感動了植根于山東高密縣的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欣然為影片題寫了片名。
這部電影就要與觀眾見面之際,傳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喜訊,回看這部電影真是很有意義,許海峰用槍將子彈一顆顆射在奧運賽場的靶紙上,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奧運冠軍;莫言用筆勤奮創作出為世界喜歡的小說作品,成為中國籍第一位獲得世界級諾貝爾獎的作家。我們的影片留下了兩個人“零的突破”的奇跡,這說明了,無論是體育還是文學,“零的突破”的原動力是來自那方養育他們的鄉土,凡是接地氣的,都是最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
(作者為電影《許海峰的槍》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