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資訊 >> 正文

    《等待戈多》在等待中“刷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7月01日09:19 來源:中國藝術報 小夕

      柏林德意志劇院劇目登臺國家大劇院

      《等待戈多》在等待中“刷新”

    柏林德意志劇院演繹的《等待戈多》中的錐形下沉舞臺柏林德意志劇院演繹的《等待戈多》中的錐形下沉舞臺

      7月8日至9日, 2016國際戲劇季“柏林戲劇節”板塊的最后一部參演劇目——由柏林德意志劇院帶來的《等待戈多》將登臺國家大劇院,重新演繹荒誕派戲劇大師塞繆爾·貝克特的傳世經典,帶領觀眾在一方錐形下沉式舞臺中等待戈多的到來。

      此次柏林德意志劇院帶來的《等待戈多》在舞臺設計上采用別具一格的設計方案。“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仿佛開天辟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后緩緩消失。 ”這便是《等待戈多》布景師馬克·拉梅爾特設計的舞臺杰作。而在這方舞臺中,主人公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里,不持任何道具地自由演繹著,兩人無鞋無帽、無蘿卜果腹,更無道具在手,甚至連從坑中爬出的地主波卓和奴仆幸運兒也同樣一無所有——沒有繩子、沒有鞭子、沒有箱子,兩手空空。幾位主演就這樣在沒有任何道具輔助的情況下,在錐形坑壁上追趕打鬧,用最本真的表演狀態來證明貝克特筆下那些毫無希望的人們的存在意義,用無休止的爭吵與和解讓現世變得沒那么不堪,令無聊的時間不那么難熬,也讓觀眾在欣賞劇目的同時去用心思考“我們生命中的戈多到底是什么? ”

      除了特殊的舞臺設計,柏林德意志劇院此次也選擇了兩位德國表演界的“老戲骨” ——飾演愛斯特拉岡的演員沃夫蘭姆·科赫和飾演弗拉季米爾的演員塞繆爾·芬奇共同出演這部德語版《等待戈多》 。其中,有20年表演經驗的沃夫蘭姆·科赫曾在2011年獲得柏林劇場獎,并參演了諸如《小丑之見》等多部電影名作。2014年,沃夫蘭姆·科赫與塞繆爾·芬奇一起憑借在《等待戈多》中的精湛演技共同獲得德國戲劇節大獎。屆時中國觀眾也將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見識到這兩位德國老戲骨的現場“斗法” 。

      《等待戈多》是由活躍于20世紀的法國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創作的兩幕悲喜劇,講述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兩位老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故事。這部作品的法語版原作發表于1952年,次年在巴黎的巴比倫劇院完成了首演,褒貶不一的評價把這部作品推上了風口浪尖,就是這樣一部人們眼里“反傳統”的晦澀劇作,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加以及多位戲劇名家的推介,不久便成為巴黎觀眾競相追捧的戲劇“寵兒” ,出現了街談巷議的熱鬧景象。一時間,人們打招呼的方式甚至都變成了—— “你在干嗎? ”“在等待戈多。 ”貝克特在談到自己創作《等待戈多》的初衷時曾說:“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是純正的藝術。 ”他要表現一個“什么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故事。正是源于這種藝術主張,貝克特創作出了沒有劇情發展、沒有戲劇沖突,只有亂無頭緒的對話和荒誕插曲的《等待戈多》 。

      首演之后, 《等待戈多》成為各地戲劇院團爭相搬演的劇作——1955年,英語版《等待戈多》在倫敦藝術劇院首演; 1956年,美國版《等待戈多》在邁阿密上演; 1957年,圣弗朗西斯科市演員工作室完成了該劇作在圣昆丁監獄的首演。在中國, 1991年6月,由當時還在中戲攻讀碩士學位的孟京輝執導,中戲表演系學生的胡軍、郭濤主演的中國版《等待戈多》也在中戲禮堂亮相,給觀眾留下了一種源于劇作本身耳目一新、激情亢奮的印象。此后, 《等待戈多》不同版本的上演,也讓觀眾在一次次等待中“刷新”對等待者與被等待者的印象。(小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