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腔、黃梅戲、漢調、京劇……多個戲曲聲腔融合在一個劇種劇目中,豐富傳神、搖曳多態地再現了一位京劇創始藝術家的傳奇人生。這是日前湖北省優秀劇目進京展演中由王剛、吳利亞主演,湖北羅田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余三勝軼事》帶來的獨特舞臺風貌。在打造這部戲的過程中,羅田縣“借船出海”“借力揚帆” ,挖掘地方戲曲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備受矚目。
黃梅戲《余三勝軼事》講述了200多年前京劇老生“三鼎甲”之首余三勝的傳奇故事。全劇以余三勝之孫、少年余叔巖聽奶奶講故事串起,講述了湖北省羅田縣東腔藝人余三勝告別家鄉,遠赴漢口,北上天津,最終立足京城,成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臺班”班主,推動“徽漢合流” ,極大地發展了京劇“反二黃”唱腔,與程長庚、張二奎并列為京劇老生“三鼎甲” ,推動京劇形成的故事。
“這是縣劇團成立64年來第一次在首都的舞臺上展示自己創作的戲劇作品。 ”湖北省羅田縣委宣傳部部長童偉民說,“作為一個山區縣級小劇團,人才奇缺,我們借船出海、借力揚帆,外請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甚至連男一號王剛也是從省黃梅戲劇院外請的。 ”這其中的甘苦,或許羅田縣黃梅戲劇團團長吳利亞最清楚——為了說動編劇、導演、作曲、舞美加盟,每個人她都來回跑了五六遍以上,以致這部戲的藝術總顧問、劇作家沈虹光后來撰文,戲稱她請舞美田少鵬時是“厚著臉皮坐在那兒看田老師畫畫” 。
好事多磨,好戲尤其多磨。黃梅戲《余三勝軼事》不光涉及到若干史實的廓清梳理,而且在余三勝的不同藝術階段里,不同的聲腔融匯發展,也是“戲曲史”的活案例。為了把當地的戲曲文化遺存挖掘出來,羅田縣于2015年底創辦了一個《京劇與三余》刊物,至今已出到了第二輯。作為舞臺呈現,黃梅戲《余三勝軼事》可以說是在廣泛的田野調查、深入的史料研究基礎上打磨出來的。在隨后舉辦的研討會上,黃梅戲《余三勝軼事》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認為在黃梅戲主聲腔中較好地融合了多種聲腔元素,既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也讓人深切體會到了民間遺存對一個劇種形成的滋養。
縣級劇團,因為更加接近基層,往往走村串鎮演出,在傳統戲曲的版圖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些年來,這類劇團的處境并不樂觀,人才缺口大、演出質量下滑等問題普遍存在。好在這些情況漸漸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并采取相應措施給予扭轉。此次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也表示,希望羅田縣通過打造黃梅戲《余三勝軼事》 ,給劇團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記者了解到,不少地方也開始著力于以戲帶人,通過打造劇目來盤活資源、激活劇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江蘇南通正在打造越劇《仁醫寸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