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資訊 >> 正文
在紀念建黨95周年之際,國家大劇院歷時四年打造的中國原創歌劇《長征》將于7月1日至6日與首都觀眾見面,這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第50部歌劇,也是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重頭劇目。“如果不是親身排演這部歌劇,光靠歷史課本中有限的圖片文字,真的很難體會紅軍長征面對的那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該劇導演田沁鑫心中滿是感慨。
“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洗禮,我重新看了長征回憶錄以及相關歷史文獻,那些音樂語言太生動了,仿佛把我帶到當年,作為軍旅藝術家,這一創作過程是向先輩致敬的過程,更是自我精神升華的過程。 ”為歌劇《長征》譜曲的作曲家印青說。
歌劇《長征》以“信仰”和“理想”為創作關鍵詞,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史詩的氣魄表現了紅軍從瑞金出發,歷經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奪取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在會寧勝利會師等重大歷史事件。與著力塑造長征途中領袖人物形象的同題材作品不同,為了探索長征題材新的表現方式,并能夠在劇作角度上有所創新,該劇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普通紅軍戰士閃爍著人性光芒的感人事件,展現長征宏偉的歷史畫卷,忠實再現那段“苦難的輝煌” ,歌頌紅軍為理想信仰而奮斗犧牲的崇高精神。
在唱法上有別于原創歌劇單一采用民族或美聲唱法的做法, 《長征》的民族唱法組由閻維文、王宏偉、王海濤、王喆、龔爽領銜。同時,遲立明、劉嵩虎等組成美聲組,實現了對中國歌劇藝術形式多樣化的探索創新。
用歌劇《長征》的感人故事傳播正能量
在談到原創歌劇《長征》的意義時,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新征程上,依然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國家大劇院推出歌劇《長征》 ,目的就是要將前輩的精神財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地傳遞給青年一代。我們將邀請‘80后’‘90后’‘00后’的年輕人,觀摩彩排、觀看演出,用歌劇《長征》的感人故事,傳播正能量。 ”
歌劇《長征》共分為瑞金、湘江、遵義、瀘定橋、雪山草地、會寧六幕,劇作家鄒靜之歷時2年6個月完成劇本創作。其間他翻閱大量史料,帶著敬仰之情,以充滿溫度的筆觸,刻畫了中央紅軍某團曾團長、彭政委、紅軍新兵平伢子等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崇高形象,勾勒了共產黨人堅定信仰、追尋理想的姿態和風貌。鄒靜之表示,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是改變歷史的一個壯舉。在長征的兩年中,充滿了種種不可思議和艱苦卓絕,紅軍不畏艱險、奮勇犧牲、為理想而戰的精神是非常偉大的,“當我讀過那一時期的《革命烈士家書》后,更被仁人志士為理想英勇赴死的精神深深感動。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死,是那些人矢志不渝的信念” 。
契合當代審美需求,傳承紅色基因文化
《三月桃花心中開》 ,作為歌謠體插曲,分別以女聲合唱、女聲獨唱、混聲合唱等形式在劇中出現,歌曲富有地域特色,情感真摯、優美動聽,表現了革命根據地人民群眾對紅軍戰士深厚的感情。在《長征》排演過程中, 《三月桃花心中開》在國家大劇院的微信公眾號貼出、在喜馬拉雅FM上推介后,深受網友喜歡,紛紛轉載并表示“音樂太好聽了” 。有的聽眾更是感慨,“自己有長輩經歷過長征,聽著聽著就好想哭” 。
用什么樣的音樂風格、什么樣的音樂形式以及什么樣的音樂情感方式來表達,才能在當今的時代準確又新穎地再現革命先輩們崇高的理想和情懷,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才能使老、中、青三代觀眾都能接受并歡迎?印青一度躊躇再三。
“ 《三月桃花心中開》原來是沒有的,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一定要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像過去經典的民族歌劇《江姐》有《紅梅贊》 、 《白毛女》有《北風吹》一樣。 ”印青說,他一開始比較排斥,“這個套路太常見,只要表達的情感是共性的,應該就能夠流傳,未必非要用歌謠體的分節歌,所以我當時有點猶豫。后來,我的很多朋友包括父親的老戰友,聽說我在寫歌劇,都說長征這個題材好,一定要有首好聽的歌。這是大眾的期待,中國老百姓對歌劇有這樣的看法和認識——這個劇不管體現了什么,必須要有首歌能體現那一代人的審美、理想和意志” 。在創作的過程中,印青一度邊寫邊流淚,他把自己設定為劇中的人物,情感亦隨之流淌。
印青告訴記者,重讀了長征的傳記、回憶錄,又重讀了收藏多年的四大本《中國工農紅軍歌曲選》后,一個理念逐漸清晰:紅軍的文化是紅色的文化,而紅色文化源自于特殊的紅色基因——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是這部歌劇音樂的靈魂,這個基因在當下仍然需要發揚光大。因此,該劇的音樂既要契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也要傳承革命的、紅色的基因文化。“其實最初還想有點創新,想擺脫常見的紅軍、抗戰題材的音樂元素。我跟編劇鄒靜之討論過,比如寫幾段愛情故事、幾段人物命運,以長征為背景,這樣的音樂發揮余地更大。但是后來還是決定以史詩的手法描寫長征,從瑞金出發到延安大會師,截取雪山草地、飛奪瀘定橋、湘江之戰、遵義會議等片段,采用線性故事,描寫紅軍群像。音樂要傳承紅色基因,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尤其是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當口,要敢于鮮明地用音樂來渲染和表達。 ”
“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我想的時間遠遠多于寫的時間,一直在思考音樂的理念、風格等,是傳統一點,還是現代一點? ”印青說, 《長征》這部劇讓他內心沉下來了,“一首曲子成功的要素,往往不是音樂本身,而是音樂之外的東西,音樂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關鍵是用音符表達情感、審美和世界觀” 。
一部頗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原創歌劇
《長征》是國家大劇院迄今演出規模最大的中國原創歌劇,為鮮活、真實地呈現它,多位主創重走長征路,到當年紅軍走過的地方親身體驗,并在這一過程中汲取了豐富的創作靈感。
印青將西方歌劇的交響性與民族音樂的歌唱性相交融,通過西藏弦子、貴州民歌等民間音樂元素,表現紅軍長征的進程;通過氣勢雄渾的交響合唱表現紅軍長征的史詩性。
挑戰從業生涯的第一部歌劇、在民族組中飾演彭政委的閻維文表示,“作曲家印青為這部歌劇譜寫的音樂非常美,富有民族特色,符合當代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同時對演唱者而言,充滿了人物感和畫面感。無論是今天的事業,還是未來的事業,都需要長征精神” 。在排練的過程中,閻維文多次動情地流下淚水,他希望觀眾在《長征》的舞臺上看到的是彭政委,而不是閻維文。
田沁鑫首次執導歌劇,她表示之前預想的困難在排練的過程中一一呈現,“紛繁的人物、復雜的事件加上一直不停地行走,確實很難排” 。與此同時,田沁鑫為能導演這部重大歷史題材歌劇而感到慶幸,并一次又一次地被長征精神和“無情中的有情”所感動著,表示要用心打造一臺有別于西洋歌劇的中國原創歌劇。
“我想帶給觀眾一部樸素的、有力量的歌劇作品《長征》 。長征,是一場在忍耐中默默堅持的集體行走,是一種長時間在艱苦環境中憑借信仰的精神,頑強的、歷時兩年的集體意志的鍛煉,是一首可歌可泣的生命贊歌。 ”田沁鑫希望觀眾通過觀看這部歌劇,可以從中獲得一種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我們就是想把行走的艱難和精神力量傳達給觀眾,這也是長征精神的當代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