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6月6日,是著名滑稽藝術家嚴順開80大壽。據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嚴順開學生曹雄在微信上披露,除了他一人在醫院陪師傅外,沒有人來關心他。消息一經披露,引來網友的關注。當然也聽到另一種聲音,少人來或許是因為嚴順開老師患的是中風,探望的人多了對他身體康復有礙,所以家人也不希望別人去醫院打擾,由此引發人情淡漠之說,未免也有些牽強,“只有一人”也是事出有因。但是,我們如果往深里做一番探究的話,也能看到滑稽藝術令人擔憂的端倪。
提起正宗的上海地方戲曲,頭一號應該是滬劇,滬劇又稱之為申曲。滬劇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保存滬劇就是保持上海人的文化記憶,保持上海人的語言特征。2005年滬劇申報非遺時,著名戲劇理論家劉厚生說,“滬劇證明傳統戲曲可以在城市里生長、發展、成熟。”另一個劇種當數獨腳戲,又稱滑稽戲。
正值第二屆上海滬劇藝術節舉辦之際,一場有關“上海滬劇到底往哪走”的論壇也在舉行。相比之下,滑稽戲的舞臺顯得有點冷清。滑稽戲演員哪里去了?為何現在很少看到滑稽戲的演出,而電視屏幕上卻天天晃動著他們的身影?原來,有的滑稽演員當了主持人,有的成為許多節目的固定嘉賓。
滑稽戲在上海有著很深厚的觀眾基礎。我們這一代人是從“楊張笑沈”和“姚周”以及他們的徒弟“雙字輩”開始,接觸并喜歡上滑稽戲的。滑稽藝術不僅涌現出像 《滿園春色》《糊涂爺娘》《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一批優秀劇目,許多劇目還被搬上了大銀幕,在人才方面也源源不斷地涌現,像“雙字輩”以后又出現了以王汝剛、毛猛達、沈榮海等為代表的“小滑稽”和以周立波、胡晴云等為代表的“小小滑稽”。小滑稽和小小滑稽的涌現,使滑稽藝術人才輩出,滑稽舞臺百花爭妍。
但是,要論影響力,嚴順開的地位恐怕無人可及。他主演的電影《阿Q正傳》獲得瑞士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六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他是中國唯一獲得“金拐杖獎”的演員。
其實,嚴順開是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后來是上海人藝院長慧眼識珠,把嚴順開“挖”到當時還屬于人藝的滑稽劇團。現在,每逢春節,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滑稽戲沖擊央視春晚,年年沖擊年年未果。其實,上海滑稽界不必為此而悲哀,多年前,嚴順開就曾是亮相春晚最多的上海滑稽戲演員,1983年,嚴順開在第一屆春晚上表演的《阿Q的獨白》,首次運用了小品這一新興的表演形式,后來又在春晚上表演小品《張三其人》《愛父如愛子》。在滑稽舞臺,嚴順開以其戲劇表演的扎實功底以及注重內心體驗,含蓄、細膩、自然的表演,創作和演出了一批新劇,如《阿混新傳》等深受觀眾歡迎的滑稽戲。
上海滑稽戲的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媒體上對上海滑稽戲日漸式微乃至無所作為的現象也不乏批評之聲。滑稽戲已是代表上海文化的“非遺項目”,作為最有觀眾緣的藝術,滑稽戲不該是今天這樣的一個狀態。看看大銀幕上喜劇片大行其道的熱鬧場面,我總會想到由潘虹和王汝剛等一批滑稽演員聯袂主演的影片《股瘋》。那時的滑稽戲真的處在一個黃金期。滑稽藝術是最有觀眾緣的一個劇種,否則電視臺也不會爭相邀請滑稽演員去上節目了,因為他們有觀眾緣,可以拉動收視率。但是,這終究不是主業,而是副業,有追求的滑稽藝人,是不應該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不務正業的。
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留住精神“胎氣”,在傳承基礎上更好地創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相互融合?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非遺的保護是動態性的,而不是讓其成為博物館藝術。嚴順開80大壽無人賀壽的背后,折射出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師徒情長,而是滑稽藝術缺乏健康成長的內生動力。我以為,利用嚴順開老師80大壽之際,舉辦與之有關的紀念和演出活動,這不僅是對嚴順開對滑稽藝術的貢獻的一種肯定,更是對滑稽藝術這一“非遺”項目應該表現出的正確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