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北梁人家》:普通人的“宏大敘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30日09:2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 先

      年屆七十的趙秀貞老太太糾結的是百年老宅將被拆毀;老鄰居何樸仁糾結的是拆遷換來的房子能否讓貧困的女兒有個幸福生活;趙老太大兒子趙一平糾結的是房子能使自己獲得多少“財富”;舊鄰居楊建峰糾結的是自己入獄的前科和鄰居們不屑的目光;趙老太太的女兒趙一和則糾結于自己即將瓦解的婚姻及工作的轉換——大幕開啟,話劇《北梁人家》就將舞臺劇的主旨定位在為普通人完成“宏大敘事”。

      后來上場的人物趙一吉、何葉子、方小方,也都在按照這個邏輯,各自完成各自的人生命題:開飯店、交男友、追女生。一個掛在墻上的“拆”字,將市井的這些人物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賴的,具有質感的生態系統。劇作者借助于小人物的生活訴求,開始了大時代變革更新的“宏大敘事”。

      近年來,“宏大敘事”成了風氣,很多編劇都在找尋能夠進行“宏大敘事”的素材。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革命先驅、學者名人,乃至于老字號、老企業、著名的文化景點,甚至那些子虛烏有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都被考古似地發掘出來,被編制成一省一市的文化歷史符號搬上舞臺。

      《北梁人家》的不同之處在于,同樣是宏大敘事,但在具體創作上選擇了向經典作品看齊。它放低所有主要人物的生活位置,選取老百姓所在意的常態化的生活追求,不讓人物去為政策、政治、業績代言。編劇努力關注每個人物的情感邏輯,讓人物按照各自的生活目標前進。在表現他們特質的同時,毫不隱諱地表現他們作為人物的缺欠,使人物滿帶生活的質感。

      以趙秀貞老太太為例,編劇重點表現她倚老賣老的蠻橫和懷舊,沒有將其放置在城市改造的對立面上。從劇情發展看,她所有反對的行為只是她蠻橫老辣的一種處事狀態,所謂“拆屋先拆我——拆散我的老骨頭”的表白,只是她對自己行將老去的一種抗議。她所有攻擊別人的言詞,其實就是她對衰老中自己的一個總結。按她的說法就是“死不起,活不明白的人”。同樣,劇中的趙一平、趙一和及何樸仁等的形象都有類似特點。

      作者用普通人的邏輯賦予他們生命,表述這些普通人群落的常態化追求,并以此作為劇本的血肉,使得舞臺演出充滿了張力。不讓人物進入代言的位置,讓人物自然地在舞臺上行走,以他們的行為和選擇去印證價值和意義。《北梁人家》以普通人物完成了“宏大敘事”的總體追求,值得肯定和總結。

      當然,對于劇本創作來說,寫了人物并不等于創造了形象,只有完成了人物所有“背后”的內容,或者說完成了關于這個人物的所有言說和敘事之后,觀眾才能判斷其是否具有形象意義。因此不要簡單地指責社會,不要著急于塑造典型,而要寫盡人物的艱辛,將努力和失敗看成是人們天天面對的事情。這樣,人物在社會中的任何沉浮都成了一種自然的事情。做好這些準備,人物便開始具有了形象性。

      我們的舞臺劇創作最為欠缺的是人物的形象化邏輯。英雄有英雄的邏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邏輯,小人物有小人物的邏輯,但最為重要的是英雄、普通人、小人物作為形象樹立在舞臺上,一定有不普通、不一般的特殊邏輯。這個特殊邏輯是對人物進行深度處理的前提。大部分劇作所立足的“私情與公理”的矛盾,遠不能解釋這些在生活情感浪潮中起伏的形象。“宏大敘事”是一種創作手段,問題的關鍵是哪個層面才算“宏大”,才能構成形象性?《北梁人家》的編劇走的是一條正路,但正路都是充滿荊棘的,由衷地期待作者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

      (話劇《北梁人家》,內蒙古話劇院出品,編劇林蔚然,導演吳曉江)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