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好戲是磨出來的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22日11:04 來源:中國藝術報 喬燕冰
    滑稽戲《探親公寓》劇照滑稽戲《探親公寓》劇照

      夏夜,梅蘭芳大劇院,離演出還有近半小時,觀眾陸續進場,白色的舞臺天幕背后暗暗的,借著從觀眾席透進的絲絲微光,依稀可見一個人靜坐在天幕后窄小逼仄的過道中,似乎是在閉目養神,又似乎是在注目舞美已就緒,道具已置好,只待演員走進去激活一切的舞臺,手邊,是一杯清茶……6月15日,由蘇州市滑稽劇團(簡稱蘇滑)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滑稽戲《探親公寓》作為江蘇優秀現代戲市場推廣演出的壓卷之作,同時作為首部接受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中期考核的作品在京上演。演出開始前,當記者在舞臺上找到領銜主演、滑稽界第一位中國戲劇“梅花獎” 、兩度“文華表演獎”得主張克勤時,深感眼前這一幕是那么富有隱喻和象征意味——我們期待和享受的舞臺上的精彩,不正是依托于幕布背后那些靜默做自己的守候者嗎?即便走近他們,或許也很難閱透言盡。

      “戲劇對于戲劇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宗教。 ”

      大幕開啟,已是第二次與北京觀眾見面的《探親公寓》搞笑依舊,感動依舊。從幾對夫妻合租房里溜出來夜宿閑置拆遷房的一對打工夫妻突遭盤查,一場如何處置“野鴛鴦”的鬧劇,觸發了埋在春來客棧老板阿德和老板娘阿德嫂心底的隱痛, 40年前同為知青下放農村遭遇類似經歷并造成終生不育。如今面對眼前這對天涯同命鳥,感同身受的阿德嫂篤志要為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農民工夫妻安一張床,圓一個夢,毅然將春來客棧改成向農民工優惠甚至免費開放的探親公寓。該劇沒有囿于“底層書寫”慣常的苦難敘事,而是通過50后知青與80后農民工兩代人城鄉錯位人生軌跡的戲劇性轉換,以物質欲望、情感堅守、責任擔當、感恩奉獻的相互博弈,叩響觀眾心門,掀起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大背景,揭開時代、社會、人性的多重拷問。

      作為蘇滑在“十二五”期間傾力打造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該劇首演至今兩年已累計在全國巡演116場,先后榮獲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 、“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 、江蘇省“文華大獎” 、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眾多高規格獎項。正因這樣不俗的成績,今年3月29日,該劇從首批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81臺大型舞臺劇和作品集中脫穎而出,正式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滾動資助立項,成為江蘇唯一入選該項目的舞臺藝術作品,也是同批獲準立項的8臺劇目中唯一一部原創現實題材作品。藉此, 《探親公寓》踏上了從“高原”攀向“高峰”的新起點。

      “ 《探親公寓》能否成為精品,關鍵在于主人公阿德嫂的真實性、可信性、感人性。阿德嫂不能對公寓賠錢無動于衷……劇中提出了太多的社會問題,反而使結尾空泛。要大膽地發揮滑稽戲的本體特征:幽默,夸張,灑脫,親民。 ”“語言、趣味需要適時更新,以保持與現時觀眾的互動共鳴。阿德年輕時被‘驚嚇’的屈辱前史這個‘包袱’抖落得太早,以致減弱了全劇的戲劇懸念。 ” ……4月20日,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組織羅懷臻、歐陽逸冰等十幾位專家對該劇創作深入研討,直指問題,毫不留情,并將對該劇修改提高的具體意見親筆落在紙面上。于是, 50多天后,北京觀眾看到了這版從修改劇情、斟酌唱段、完善舞美,到提升音樂、更新服裝、添置道具后不一樣的《探親公寓》 。

      “與電影電視不同,舞臺劇是一個永遠存活在舞臺上的藝術,永遠有修改、提高的空間,這就是這門藝術的美妙之處。 ”此前曾為蘇滑執導經典作品《顧家姆媽》的著名導演熊源偉坦言,該劇從首演至今已經修改20多稿,“做任何一部作品都應該想做成精品,都要精益求精,這是我的底線,也是對藝術應有的敬畏之心,但現在往往缺少這種東西。戲劇對于戲劇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宗教。只有這樣,才能做好。 ”

      “滑稽戲演員一定是一支筆,不能靠死本子。 ”

      “改到現在的程度,情節更順暢,人物更豐滿,全劇更完整,更接地氣了,戲劇性和抒情性進一步融合了……”此次演出結束后連夜開展的新一輪專家評審及研討中,仲呈祥、姚欣、歐陽逸冰、李春喜、黎繼德、李法曾、姜濤、楊立新等專家對該劇的此番修改頗為肯定。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指出,該劇揭示了城鎮化歷史進程中要遇到的新問題、新矛盾,尤其是此次修改到最后最好的一點是,沒有把城鎮化簡單化,比如提出與“海歸”相對應的“城歸”的可能。優秀的創作離不開哲學精神的指引,很多問題不能絕對化,要走出慣常的受制于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單向思維,要把生活,把改革作為一種審美對象的整體,用一種執其兩端,關注中間,兼容整合,全面辯證的和諧思維來塑造形象,這就會更接近生活的真實,也更感人。同時,該劇也很好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滑稽戲的獨特審美優勢,為農民工立言,傳遞正能量。一眾專家提出的進一步改進意見也為該劇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新的可能。

      能獲得專家一致肯定,看來主創們的努力沒有打偏。熊源偉透露,此次修改在對上一輪專家意見綜合消化吸收基礎上做了充分調整,使作品更落地。“無論在滑稽戲的形式上,還是作品的人文關懷上都有提升。一方面不能丟掉滑稽戲這一特殊劇種的本體特色并與時俱進,滑稽戲一定要‘噱’ ,這是無止境的;另一方面,過去滑稽戲主要是一些小市民化的故事和情感,怎么能在喜劇和笑的樣式里,放進一些對人生、人性和社會的思考,凸顯戲劇背后的人文價值是關鍵。 ”

      該劇領銜主演、中國戲劇“梅花大獎” 、三度“文華表演獎”得主顧薌告訴記者, 2013年該劇創作之初她對自己塑造的阿德嫂不甚滿意,原因正如此前專家質疑的,對人物可信度心存懷疑,“她太有善心,太有愛心了,連我自己都不太相信社會上有這種人。但是通過這幾年的認識和揣摩,不斷理解和接近了阿德嫂這份善良。社會進步到今天,人們卻往往喪失了一種愛,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把它拽回來,找回靈魂深處最可貴的東西。 ”從不信到堅信,心靈洗禮的過程也是顧薌逐步活化角色的過程。“這次的表演有點四兩撥千斤的感覺,阿德嫂不再是那種居高臨下施善者的基調,而是一個有同情心,外表堅強內心依然柔弱的普通女人,更真實,更可信,更有人味了。 ”

      “滑稽戲演員一定要常演常新,不能靠死本子,而且滑稽戲演員一定是一支筆,因為要不斷改動,要讓戲更好看,比如很多噱頭是跟著潮流的。 ”張克勤告訴記者,此次改動他扮演的阿德的行為邏輯更合理更感人,尤其是最后一場的焦距對得更準了,更重要的是,整個戲被挑松了,即滑稽戲表演成分和元素增加了,更靠近滑稽戲的本體了,在滑稽戲的表演中又進了一步。

      “有蘇滑精神才會有蘇滑現象。 ”

      同批獲準立項的8臺劇目中,第一個開研討會,第一個修改后上臺演出,并在征求群眾意見方面探索了新經驗,這樣的行動力和誠意讓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殊為贊賞和感動。這,或許也正是早為人們所稱道的“蘇滑現象”的另一種延續。

      蘇滑副團長林琳介紹,始建于1950年的蘇滑是目前江蘇全省唯一的“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 ,同時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蘇州滑稽戲的保護傳承責任單位。而誕生至今百余年歷史的滑稽戲是廣泛流行于江浙滬地區的地方戲劇種。60多年來,幾代蘇滑人抓住滑稽戲擅長展現時代風貌、反映市井民生的特點,始終堅持原創,堅持現實題材創作,尤其是近20年來不斷繁榮優秀現實題材作品的生產演出,走出了一條“劇目精品化、劇團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上世紀60年代《滿意不滿意》 、 80年代的《小小得月樓》到90年代后的《一二三,起步走》 《青春跑道》 《顧家姆媽》等,一批精品原創劇目多次斬獲國內舞臺藝術最高獎項。其中《一二三,起步走》累計巡演5530余場,并被全國10多個劇種的近百家院團移植上演近30000場; 《青春跑道》累計巡演2870余場,并被山西、遼寧等地院團移植演出4000多場。這樣的努力,讓滑稽戲這個發軔于一隅的地方戲劇種,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實踐中成長為廣受各地院線歡迎、深得新老觀眾喜愛的文化品牌,也成為全國觀眾了解江蘇文化的窗口。

      “緊抓劇目、勇攀高峰、自加壓力、負重奮進,有這樣的蘇滑精神才會有蘇滑現象。 ”曾于1998年到2015年任蘇滑17年團長,一路見證蘇滑成長與輝煌的蘇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徐春宏如是說。他尤其稱道的是作為蘇滑傳統的磨戲改戲精神。“從4月20日研討會以來的兩個月中,蘇滑人邊演出邊修改,一天沒有休息過。戲是磨出來的。一年出一個精品是不可能的,一臺戲從搬上舞臺到成為精品一般要三到五年,一出戲修改上幾十稿上百稿很正常。打造劇目和打磨劇目差距很大,前者是做起來,后者是要立得住,傳得下。改戲打磨過程雖然很艱難很痛苦,但是蘇滑人樂于享受這種艱難。正是這種勇于向上的韌勁和精神,這支精干隊伍才能一直向前走。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