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別讓“變臉”后繼無人——川劇振興如何譜寫梨園新曲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20日09:17 來源:光明日報 李曉東 危兆蓋

      這個夏天,成都市川劇院異常忙碌。每到周末,大巴車就占滿劇院的停車場,持續5年的演出,600多個座位的劇場總是滿座。來自海內外的賓客把喝川茶、看川劇作為了解成都最直接最愜意的方式。同時,面對市民票友的悅來茶園,每到下午也是高朋滿座,只需點上一杯便宜的成都花茶,在老茶館里便可欣賞經典的折子戲。

      用不同的方式占領不同的市場,成都市川劇院院長雷音將自己的思路概括為“用老劇目留住一批觀眾,用創新劇目吸引一批觀眾,用川劇絕招開發一批觀眾”。具體講,就是把川劇的經典劇目演好,留下老戲骨;創新劇目,用現代、時尚元素,新穎的舞美、燈光等培養年輕的戲迷;用滾燈、吐火、變臉等絕技打開公眾認知川劇的閥門,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成都市川劇院還開展川劇普及工作,走進20多所學校,讓學生了解川劇一招一式所蘊含的意義。

      所有這些,雷音稱之為“適應現代生活”。因為在成都市川劇院紅火的背后,其實是整個川劇市場的萎靡。“川劇已經斷代了40年甚至50年。”雷音說,一棵獨苗不是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川劇人才青黃不接,流失嚴重。在鼎盛時期,四川縣縣有劇團,時時有演出,觀眾基礎雄厚。而今,全川能正常演出的劇團僅剩10余個,而且不少劇團因人才斷代流失,已經不能排演大型劇目。產業鏈條上的編劇、樂師等人才更是流失殆盡。成都市川劇院接收了不少來自宜賓、瀘州等地的演員,并從社會團體等各種渠道吸收演員,加之背靠成都這座特大城市的消費市場,因此才能夠良性運轉。

      對川劇人才斷檔的擔憂已經成為川劇界最大的“心病”。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川劇表演藝術家余開源此前多次赴四川各地調查,他認為制約川劇發展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問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連續兩年在全國人代會的大會發言上就藝術人才體制及川劇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我們沒有處理好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簡單地把一些優秀文藝團體轉變為演出公司。”余開源說,這樣就迅速導致市縣一級的文藝團體基本消失,喪失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在他周圍,便有一大批藝術家失業,一些傳統劇種的創作演出人才斷層,后繼無人。

      他建議保留一些優秀文藝團體,將其納入公共文化體制保障。同時,建立優秀傳統劇種和高水平演出劇院(團)保護基地。保護基地集中高水準的藝術家,創作、演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演出精彩的作品,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藝術人才。他說:“十個億可以修建一棟高樓,十個億培養不出一個巴金,培養不出一個梅蘭芳。所以希望盡快實施培養藝術事業接班人的‘人才工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