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從《溫州戲曲口述史》小議文化建設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13日09:07 來源:文藝報 葉 坪

      近日看到《文藝報》發表謝雍君評《溫州戲曲口述史》一書的文章《那些關于溫州戲曲的百年記憶》,讀罷之后,筆者深受啟迪。誠如文章所言,“溫州作為南戲的發源地,《王魁》《趙貞女》《張協狀元》等戲文在當時問世,拉開了中國戲曲發展史的帷幕,這些留存在歷史縫隙中的舞臺影像撐起了溫州在戲曲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到了新時期,當人們擔憂全國各大城市戲曲市場正在衰微而溫州一地的民間戲曲市場卻異常紅火之時,這個南戲的故鄉,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中,成為戲曲界的一道風景。”而《溫州戲曲口述史》的出版,以對溫州29名戲曲人的采訪、口述,甚至極其寶貴的被搶救性地保留下來的演藝資料等,使該書不僅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又為作為文化名城的溫州樹立起一種榜樣。

      口述史是一門學科。筆者舉一反三,以為作為南戲發源地的溫州,從文化藝術的發展史而言,還有很多門類(特別是已經列為文化遺產的)的傳承者已經年邁體衰,假若我們不能將他們一身的絕活及珍貴歷史記錄保存下來,讓他們有朝一日帶入黃土地中被湮沒,竊以為實有不孝子孫之嫌。如越劇界知名演員黃湘芝、李香琴、周鵬奎等已經先后亡故,浙南地區曾流傳黃湘娟的“抖”(指飾演《葉良盜印》中葉香),周鵬奎的“吼”(指扮演包公全國越劇界首屈一指)、李香琴的“丑”(指近代戲《啼笑因緣》中老生反串丑角烏煙鬼)。我以為他們的舞臺藝術及絕活也很值得一記。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本戲《十五貫》救了‘蘇昆’”之說;我認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也是新編《張協狀元》一本戲救了“永昆”。再則,我們從哪些劇種尚能看到有南戲的痕跡?南戲又是從何處衍生的?這也極需認真探討和考證。有人說,“永昆”里有南戲的痕跡,我認為,原“平陽和劇”的表演中更為明顯。筆者1962年調入溫州市京劇團時,就曾經在永嘉劇院中觀摩過劇團演出的《洋河摘印》,其中由凈角王琮飾演的角色,在升帳時“起霸”的架勢很粗獷,猶如木偶戲,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聯想到平陽木偶戲、泰順木偶戲在浙南地區流傳的歷史已經很悠久。倘若是先有木偶戲后才有南戲,恕筆者妄加大膽設想,當年的南戲是否就衍生于木偶戲?這個問題也很值得細心考證并探討一番。

      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應全面、切實研究并組織人員進行如《溫州戲曲口述史》那樣的搶救性工作,盡快計劃并落實,寫出口述史得以出版的緣由。全面展現各地文藝風貌及歷史貢獻,搶救遺產是文化建設的一項迫切內容。再則,文化建設需要一定的經費,必須科學、合理運用,絕不允許謀得專項經費后又揮霍一空,沒有建樹。上述現象,不知全國其他城市是否也存在,筆者以為值得深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