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話劇院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由楊昕巍編劇并導演,上海安可藝術團的話劇——《阿拉是中國人》近日在京演出,大受歡迎。作為全國唯一入選的民營劇團作品,它生動地描寫了上海平民的抗戰故事,其嚴謹的劇情、出色的表演,讓人對這一民營劇團刮目相看,也對其可貴的“抗戰”產生由衷的敬意。
民營劇團沒有國家“皇糧”,一直是向市場討生活,因而很多民營劇團的創作和演出便只從市場考慮,什么流行就創作什么,什么賣座就演什么。上海安可藝術團成立于2012年,是滬上首家有外籍演藝人士參加的民營劇團。2015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該團創排了反映上海民間抗戰的話劇《阿拉是中國人》,該劇以抗戰時期的一則真實故事為創作背景,通過迂回的劇情、叢生的懸念,凸顯出崇高的民族氣節:石庫門院落田雨坊里住著3戶人家,有手藝人、文化人、演員、護士、老板等。一名日軍憲兵在田雨坊里被殺,日軍威脅田雨坊居民必須10天內交出“兇手”,否則一天殺害一名居民。10天到了,“兇手”卻無蹤影。居民們忍饑挨餓,誓不低頭。由于漢奸出賣,“兇手”處境危險。為了保護街坊,居民們爭先自認“兇手”……該劇以上海平民抗戰為選題,展現了上海各界愛國人士以各自不同方式對日寇進行斗爭的歷史,還原了淪陷時期暗流涌動、無所不在的上海抗日的歷史原貌。劇中顯現這些小人物在極端壓力之下本真的人性,尤其是出于保衛民族尊嚴所作的抗爭,引來觀眾的共鳴和掌聲。
過去,老上海給人的印象是“十里洋場,青幫流氓”,但平民的抗戰卻不為人知。編導楊昕巍打造了上海首部平民抗戰題材的原創話劇《阿拉是中國人》,超越了淺薄的對“老上海風情”的詮釋。出品人、上海安可藝術團團長孫峰則稱,在海派舞臺劇近年式微的形勢下,《阿拉是中國人》不僅要爭取票房的成功,更要成為近年全國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作品浪潮中的精品。
這部戲讓人聯想起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它講述京城四合院中的小人物的抗戰,國家話劇院也將它搬上了話劇舞臺,成為一部優秀的京味話劇。安可藝術團的《阿拉是中國人》則是一部優秀的海派話劇,劇中各色人等,雖身份不同,但都老實本分,大敵當前,一致對外。此劇沒有華麗的陣容,而是用最本真的表演和最接近實景的舞臺讓觀眾融入到懸疑緊張又令人振奮的氣氛中去,令人真實地體會到在電影院和電視劇里感受不到的那種最直接的戲劇震撼力。
小人物的抗戰更能讓人敬佩,同時讓人敬佩的,還有出品此劇的安可藝術團這一民營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