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德作品再次來華引熱議
文藝如何面對人類“文化危機”?
1938年3月15日,維也納的英雄廣場上,希特勒宣布德奧合并,奧地利民眾歡呼“必勝”“致敬”;50年后3月的一天,猶太籍教授約瑟夫·舒斯特在英雄廣場旁的公寓內跳樓自殺。
這是托馬斯·伯恩哈德劇作《英雄廣場》的故事背景。波蘭導演陸帕,繼去年5月的《伐木》之后,再次將這位作家的作品帶到中國。時隔一年,京津戲劇界、知識界也再次將目光投向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但此次的焦點,從導演轉向了作家伯恩哈德。
《英雄廣場》的劇情就發生在約瑟夫教授下葬的當天,三幕中,他的仆人、家人、同事在聊天中回溯了其一生:二戰期間流亡國外,戰后返回維也納,卻終因無法忍受身邊潛在的反猶主義而自殺。結尾,約瑟夫的妻子也因再次聽到民眾在廣場上對希特勒歡呼的幻覺,昏倒身亡。
該劇作者伯恩哈德(1931-1989)是20世紀重要的德語作家,共創作了18部戲劇,曾獲畢希納文學獎、奧地利國家獎等數十種文學獎項。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尖銳的批判著稱。《英雄廣場》是其最后一部劇作,1988年11月在維也納城堡劇院首演前后,也曾引起激烈討論。
學者周國平說,伯恩哈德在《英雄廣場》中憤世嫉俗地攻擊了納粹政治和奧地利人的愚蠢、平庸。“他很極端,一再說維也納全都是納粹分子;我想作者并不會真的認為全部是納粹分子。但他實際上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普遍的愚蠢、平庸就是納粹的土壤,在他們這些人里,納粹很容易復活。”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認為,劇中最主要的批判對象不是社會政治,而是第三場揭示出的深重的、不可解的“文化危機”;其中的悖論在于,人們道德上尋求和支持的東西恰恰是造成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
翻譯家、戲劇編導李健鳴說,伯恩哈德1988年寫的這部戲有一定的預言性和警示性。“20多年過去了,就像劇中約瑟夫的弟弟羅伯特教授所說,精英文化已經被平庸的大眾文化所淹沒。這是我們文藝工作者要跟伯恩哈德以及陸帕學習的,對人性的關懷、對世界文化的關懷。”
“人類的智慧各不同,但愚蠢卻是一樣的。”魯迅題材話劇《大先生》的編劇李靜說,《英雄廣場》中詛咒和抨擊的愚蠢、怯懦、疾病,全世界都可以找到;如果把劇中的猶太人換成自己身邊某些被驅逐的弱勢群體,各國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自問,戲劇和文藝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