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獻“丑”一生王世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19日09:17 來源:人民日報 顧春
      圖為王世瑤扮演的“婁阿鼠”形象。  圖為王世瑤扮演的“婁阿鼠”形象。

      2016年5月12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77歲的王世瑤早早來到后臺,開始上妝,準備在舞臺上也許是最后一次演出“婁阿鼠”。

      《十五貫》的最后一折《審鼠》。念白聲響,鼓點敲起……“帶婁阿鼠!”王世瑤蹣跚上場,背對觀眾,撲通跪下,干脆利落。幾句對白后,在狀紙上畫下押文,帶著“鐐銬”又被匆匆押著離場。

      就是這簡單一跪,讓觀眾的心著實疼了一下。畢竟已是77歲的老人了。

      1956年,由浙江昆劇團演出的《十五貫》,被周總理贊譽為“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60年前,王世瑤才17歲,跟著父親王傳淞坐綠皮火車晃蕩了兩天兩夜到北京,見證了那一段歷史。

      浙昆的演員們,按“傳、世、盛、秀”排輩,“世字輩”除了王世瑤外,還有龔世葵、張世錚、周世瑞、汪世瑜、鄭世菁等,他們是得到了王傳淞、周傳瑛等“傳字輩”老師的真傳的。當初王世瑤是先跟著周傳瑛老師學小生的。周傳瑛先生以“褶子、扇子、翎子”三子見長,一把扇子能把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小橋流水、亭臺樓閣舞出來,王世瑤近水樓臺先得月,承襲了周傳瑛舉手投足間濃濃的書卷氣。而且周先生學的是小生,揚名于世的卻是《十五貫》中的況鐘。“周先生把昆曲大冠生的動作巧妙地用在況鐘身上,使這個人物更豐滿了。由此可見,行當是死的,關鍵是看你如何運用。”

      在昆曲藝術中,“丑”角表演有著十分顯著的地位,素有“無丑不成戲”之說。在《十五貫》中,王傳淞塑造了那個鼻子周圍一圈白色、一對小眼睛滴溜打轉、走起路來弓腰哈背的“婁阿鼠”,將一個賊眉鼠眼的無賴演得極其逼真,被稱為“昆丑之首”。王世瑤老人的“丑副”功夫,就來自他的父親。上世紀80年代,父親去世后,他成為“婁阿鼠”的不二人選。

      對王世瑤來說,王傳淞既是父親又是老師。王世瑤不止一次聽父親給學生講課,后來也把父親的這些講課整理成文——

      婁阿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只老鼠,運用某些特殊身段,使觀眾把婁阿鼠和老鼠產生某些聯想,是為了藝術效果,但決不是叫婁阿鼠這個人物去扮演一只老鼠。如果專門著眼于模仿老鼠形態那就是賣噱頭戲。演戲靠變把戲,賣噱頭是不來事的。歸根結底,要演像一個人物,首先要生活中是有這種人物,觀眾都熟悉,你也去熟悉他;然后去集中、去夸張、去美化。在舞臺上我們要讓觀眾覺得你就是那個人物,就是“婁阿鼠”,人人說“真像!”雖然隨便啥人都沒有見過婁阿鼠……

      王世瑤最愛和父親一起去“孵”茶館。父親有個習慣,不論在城鎮還是鄉村,一有機會就去坐茶館。茶館“招接十洲三島客,應付五湖四海賓”,笑話奇談,無奇不有,是觀察生活的最佳場所,正是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王世瑤明白了舞臺上的角色塑造其實是老師教不來的。他和父親學了不少昆劇丑、副角折子戲,如《打花鼓》《茶坊》《雙下山》這些丑角的必修之戲,還有副角冷功戲《寫狀》《請醫》。但父親真正傳授于他的還是對生活的觀察。

      王傳淞先生當年演出多、工作多,有些教學工作就由王世瑤協助完成。有時候王傳淞負責說戲、講人物,具體形體動作就由王世瑤示范。而浙昆的“盛”“秀”“萬”三批丑角演員,就都是由王世瑤先生傳教的。1986年為搶救昆劇優秀傳統藝術,文化部成立“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他被文化部聘為首屆委員。2013年11月文化部舉行拜師儀式,浙昆的“萬”字輩演員朱斌、田漾拜王世瑤為師,如今他們已成為舞臺上的棟梁。

      唱了一輩子戲,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了,如今王世瑤致力于培育新人。王世瑤說,“演員最怕什么,就怕自己的這身功夫沒有人繼承,只要有人接著傳下去,就不遺憾。這次浙昆五代人同臺演出,最小的張唐逍只有14歲。我的孫子也是‘代’字輩傳人,天天跟著我學戲,看著他們,心里真踏實。”

      人物小傳:王世瑤,1939年生,昆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自幼從其父王傳淞學藝,表演趣而不俗,有“南昆副丑”之美稱。他演出的《十五貫》《西廂記·游殿》《鮫綃記·寫狀》《風箏誤·前親》等昆劇副丑折子戲,倍受同行贊譽。在昆劇劇目的整理與昆劇藝術的傳承方面貢獻卓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