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權威小生”是怎樣煉成的——評《燕趙俊鳥鳴》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13日10:17 來源:河北日報 張亞培

      由王德彰主編的《燕趙俊鳥鳴——田春鳥舞臺生活六十三年》一書,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戲曲專家、業內人士和田春鳥先生的學生撰寫的30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對這位藝術名家的曲折人生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為讀者展現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畫卷。

      田春鳥1937年生于蠡縣,15歲從藝,60余年來主演了60多出劇目,塑造了劉彥昌、李鳳鳴、田玉川、杜平、楊子榮等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他是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梆子代表性傳承人,被譽為“河北梆子權威小生”。

      讀這樣一部30多萬字的厚重大書,筆者一直在思考:這位“河北梆子權威小生”是怎樣煉成的?答案是三句話:從藝勤奮執著,追求德高藝精,傾心提攜后人。

      從藝勤奮執著是鍛造“權威小生”的前提。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田春鳥幾十年如一日,將戲曲作為自己的天,自己的根,自己的命,自己的魂。幾十年來,他在任何場合,從不吸煙喝酒,就是為了保護好嗓子。已是79歲高齡的他,演唱的音域比歌手阿寶還要高4度,創造了戲曲小生行的一個奇跡。有人問他是不是天生使然?他說:“不是,幾十年我們一直跟著聲樂老師練發聲呢!”

      1985年,省河北梆子劇院首次排演《鐘馗》,田春鳥飾演杜平。劇中有一場杜平吹簫的戲,一般演員都是做做樣子,而由樂隊發聲。田春鳥為了求真,臺下就練了起來。一段時間,他走路也拿著簫,閑暇時也在家里練,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田老邪”。1994年,劇院復排古希臘悲劇《美狄亞》,時年57歲的田春鳥受邀飾演劇中男主角伊阿宋。這個角色是文武小生應工,表演難度很大。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干脆把行軍床搬到了后臺,天天不回家,穿上厚底靴練馬趟子,演職員們都非常感動。2003年,劇院重排《鐘馗》,時年66歲的田春鳥應邀再次飾演杜平。劇中那些高難度的“滑步”“搶背”“滾堂甩發”等表演技巧,他依然做得干凈利落,演出后好評如潮。書中的這些細節,讀之令人感奮。

      追求德高藝精是鍛造“權威小生”的根本。做演員,“德藝雙馨”堪稱最高境界。熟悉田春鳥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劇院的“好人”,從不搞斜的歪的,一心從藝,以德率藝。書中有許多章節表現了田春鳥講藝重德的故事。如他服從大局,放棄加工提高以小生為主角的《周仁獻嫂》,全身心投入排練《鐘馗》一劇。他是劇院的小生行主演,按說非主演小生不上場。可是,只要演出需要,他大兵小將照樣來,且演得一絲不茍。

      田春鳥“輔佐三代名角”的故事,至今仍在戲曲界傳頌。新中國成立之初,他作為配角,為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賈桂蘭配戲;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同齊花坦、張淑敏、張惠云等名家同臺演出;上世紀80年代之后,又在一些劇目中為青年新秀甘當綠葉。而今,這些青年演員大都藝有所成,對田先生甘當人梯的精神崇敬有加。

      傾心提攜后人是這位“權威小生”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梆子代表性傳承人和首批中華“非遺”傳承人薪傳獎得主,田春鳥感到身上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他退休后比在職時還忙,除了參加一些公益演出活動外,就是傾心提攜后人,并在人才培養上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書中有這樣的記述:田春鳥退休后的第二年(1998年),就到新樂職教中心協助開辦河北梆子藝術培訓班,在艱難的辦學條件下,他為培訓班出謀劃策,并堅持教學,培養了一批好苗子。2000年,這個培訓班整體遷到省河北梆子劇院,更名“河北梆子少兒培訓基地”,初步解決了河北梆子后繼乏人的問題。

      田春鳥先生傳承河北梆子藝術不僅著眼大問題,而且廣為收徒,他的學生遍布京津冀魯,既有大學生、研究生,也有農村青年和小學生。他在教學中不但分文不收,而且常有外地學生在他家吃住。這些學生近年在各級賽事中多有獲獎。

      讀《燕趙俊鳥鳴》一書,是一種學習,一種激勵,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書中描繪的高亢婉轉的“田派”梆子腔,和著田野上百鳥的鳴囀,在我們耳畔回響出一曲動聽的和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