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喚醒跨越時空的鄉愁——豫劇《朝陽溝》的當代生命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09日10:03 來源:中國藝術報 王瑜瑜

      4月5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座無虛席,從白發蒼蒼的老者到衣著時尚的青年,從專家學者到普通觀眾,無不對河南省豫劇院三團帶來的《朝陽溝》報以熱烈的掌聲。豫劇《朝陽溝》自1958年上演至今已近60年。時過境遷,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一部戲曲作品如何跨越歷史時空,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為什么今天的觀眾依然會被它感動?

      寫出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

      《朝陽溝》是一部真正“接地氣”的作品,它將普通人的命運與中國農村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革密切結合,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書寫農民、知識青年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不僅引發我們對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深深思考,對當代農村現狀、城鄉差別的關注,同時也喚起了當代觀眾心底的農村記憶與文化鄉愁。一個人的命運與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密切相關,當千千萬萬中國城市青年的命運伴隨國家變革發生改變,他們從城市來到農村,打開了個人命運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打開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窗口。我們無意評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但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知識青年以及他們的知識文化確實給當時的中國農村帶來了新風,同時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

      《朝陽溝》對于當時中國的城鄉經濟、社會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客觀展示,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國農民、知識青年為改變農村面貌進行的不懈努力與奮斗。在中國,農村問題始終是重中之重。關注農村體現了戲曲作家的藝術勇氣和責任擔當。農業對于國計民生影響之大,在劇作中有充分展現。栓保娘在銀環離開朝陽溝時語重心長的一番話,固然不乏心酸、隱忍,卻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民樸實而自信的告白。窮則思變,在《朝陽溝》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農民改變窮山溝的昂揚斗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時也可以看到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運用與向往,如李支書對農藥、化肥的介紹,還可以看到新的婚姻觀念、家庭觀念對中國農民的深刻影響,如栓保娘、銀環對婆媳關系、婚姻關系的看法。

      表現人生的普遍命題

      《朝陽溝》不僅僅是特殊國家政策、特殊時代背景、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它的創作涉及了人生的許多普遍命題(如青春、理想、愛情、婚姻等) ,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普通人的抉擇與命運,可以引起不同觀眾群體的關注與共鳴。

      青春常常與理想結合在一起, 20世紀50年代,當青春的新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之時,千千萬萬的青年也滿懷理想與抱負,立志為建設社會主義奉獻青春。 《朝陽溝》寫出了農村青年、城市青年的理想與追求,寫出了他們追求理想的勇氣、銳氣,也寫出了他們追求理想路上的挫折與猶豫。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品沒有一味地渲染理想主義色彩,而是立足現實討論理想。栓保、銀環這兩位主角圍繞理想展開了多次討論和戲劇沖突。栓保出身農村,對農村有天然的情感,因此高中畢業就下決心響應號召,投身農村建設,在銀環的信念發生動搖時,他苦口婆心加以勸說,鼓勵銀環堅守理想。但出身城市的銀環面臨許多現實矛盾:扎根農村意味著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放棄考劇團、上大學的其他人生選擇,還意味著要面對“從初中到高中,升來升去升到農村”冷言冷語的壓力,以及對母親的依戀和擔憂。但另一方面,銀環有扎根農村、建設農村的意愿和奉獻精神,有同學的鼓勵、支持乃至鞭策,朝陽溝還有自己的戀人……這些矛盾是當時每個知識青年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符合人情物理,易于被觀眾理解和接受。 《朝陽溝》對栓保、銀環關于理想的爭論、矛盾、沖突乃至最終解決的過程加以全面表現,完整細膩,真實感人。

      青春、理想也經常與愛情密切相關。 《朝陽溝》對于愛情的處理并未用花前月下的情感傾訴加以展示,而更多地通過對理想、婚姻等相關因素的描寫加以呈現,對愛情的表現方式進行了獨特的探索,體現出一種帶有時代烙印的婚姻愛情觀念。

      在《朝陽溝》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后青年男女追求婚姻愛情的自由,更可以看到以栓保娘為代表的老一輩人婚姻觀念的改變與進步。婆媳關系的變化在相當程度上標志著婚姻觀念的變化,在封建時代,家長制獨斷專行的作風釀成了眾多婚姻愛情悲劇,而《朝陽溝》中的栓保娘則主動追求平等、和諧的婆媳關系。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經濟地位、文化地位的變化,由此帶來的婚姻形態、家庭關系變化,在《朝陽溝》中都有所反映。

      充滿泥土芬芳的藝術特色

      《朝陽溝》藝術創作上精雕細琢,匠心獨運,充分結合劇種特點,創造出了一種生動活潑、明快細膩、充滿泥土芬芳的審美風格,是對“中國氣派”的現代戲創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其一,該劇的音樂唱腔設計、唱詞寫作精益求精,多有可取之處。就唱詞寫作而言,將日常口語和現代生活中的名詞、語言習慣與戲曲唱詞的傳統樣式和風格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融合,撮鹽入水,清新質樸,符合廣大農民的欣賞口味,不僅易于被觀眾接受,而且容易打動觀眾。如寫景的唱詞就很好地將農業活動詩意化表現出來,做到了情景交融,銀環、栓保初到朝陽溝的“走一道嶺來翻過一架山”大段演唱就頗富感染力。一些對唱也極為精彩,或娓娓道來(如栓保“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 ) ,或針鋒相對(如銀環歸家與母親的爭吵“全村人并沒有錯待你我” ) ,或相輔相成(如“親家母,快坐下” ) ,節奏各異、風格多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劇為幾乎為所有主要人物都“量身定做”了唱腔唱段,除去主角栓保、銀環之外,銀環媽、栓保媽、李支書、二大娘等都有深受觀眾喜愛的精彩唱段。

      其二,該劇注重情節設計和場景設計中的前后照應,對比反差,形成了精巧的敘事結構,推進故事發展。如銀環初到朝陽溝時,滿腔熱情,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在她的眼中山歡水笑、生機勃勃,“在這里一輩子我也住不煩” 。而當她遭遇挫折,離開朝陽溝時,早已物是人非,野花都“皺眉搖頭”“千層山遮不住滿面羞” ,可謂先喜后悲,對比鮮明,銀環從決心扎根農村到離開農村猶豫彷徨的心境也得以展現。

      其三,細節處理眼光獨到,功力非凡。由于創作者熟悉農村、熟悉農民、熟悉農村生活,因此細節處理追求真實,使作品具有動人的力量。比如該劇特別設計了栓保娘為迎接銀環積攢雞蛋,卻由于等待時間太久,將雞蛋放壞的細節。這個細節的設計絕非閑筆,一方面表現了當時農村物質生活的匱乏,雞蛋是招待貴客的食物,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栓保娘盼媳心切,以及對未來兒媳登門的重視,體現了農村婦女淳樸深厚的情感。再如銀環幫二大娘寫信場景的描寫也極有趣味,二大娘用大段唱腔敘述書信內容,事無巨細,但銀環卻以寥寥數行應付。這一方面是遭遇挫折的銀環情緒化的表現,另一方面是為了說明知識青年與農民在語言習慣、思想觀念、思維習慣方面的巨大差異,體現了知識青年融入農村過程的艱難。

      其四, 《朝陽溝》的人物形象塑造盡量避免平面化,追求立體化和人物性格化,使一系列鮮活的戲劇人物站立于舞臺之上。劇中有憨厚的栓保,也有活潑的銀環,有潑辣的銀環媽,也有樸實的栓保娘,有直爽的二大娘,也有沉穩的李支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突出的性格特點,各不相同。而每個人物除去性格的主要方面,其他方面也有表現。如憨厚的栓保也會有青年的年輕氣盛和沖動,直爽的二大娘道歉時也會有羞澀的時刻。

      其五, 《朝陽溝》還有一個重要創作經驗值得注意,就是現代戲作品如何避免生硬說教,通過真情實感打動觀眾。這部作品立場明確,批評、贊賞涇渭分明,但是并沒有做簡單化處理,而是將矛盾客觀呈現出來。比如銀環媽出于對女兒前途的關心,希望她考大學、考劇團,不想孩子在農村受苦,這都是一個母親正常的想法。所以盡管她具有小市民的狹隘、精明、短視、自私,但這個人并不可厭,反而有可愛之處。她與銀環的矛盾,是思想認識水平和人生理想、追求差異導致的。經歷一番母女斗爭后,當她看到女兒在農村的快樂、幸福,最終接受了事實。銀環媽從堅決反對到妥協讓步,體現了一個人物思想的轉化過程,客觀存在的親情最終成為化解矛盾的重要因素,是真實可信的。這不是通過僵化說教或者強制改造才得以實現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主動選擇,自然流暢,合情合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