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玖爺軼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05日10:02 來源:解放日報 翁思再
       上圖為梅葆玖在表演《貴妃醉酒》  右圖為生活中愛好豐富的梅葆玖   上圖為梅葆玖在表演《貴妃醉酒》  
      右圖為生活中愛好豐富的梅葆玖   圖為生活中愛好豐富的梅葆玖

      “我是葆玖”,電話那頭的他常以謙和的語調迅速拉近朋友間的距離,可是朋友們的回稱卻經常是“玖爺,您吶”,不明就里的人會以為這是在搬演《智取威虎山》。原來該劇一句臺詞“老九不能走”曾經喧騰人口,這是對歧視知識分子“臭老九”的撥亂反正。尊梅葆玖為“玖爺”,既表示對其“江湖老大”地位的仰視,也表達梨園行呼喚梅蘭芳精神的心聲。玖爺,您不能走啊。

      “小開”之夢是做工程師

      梅蘭芳在子女中選定的衣缽傳人,起先不是梅葆玖而是其兄長梅葆琪,孰料梅葆琪罹患白喉病夭亡,老梅先生轉而培養正在念小學四年級的梅葆玖。幼年葆玖起先并不怎么喜歡唱戲,初中二年級那年他在夏聲戲校的配合下舉行幾場營業演出,每場得10元大洋酬金,他悉數用來買飛機模型。他在中小學時期最喜歡上手工勞動和物理課,喜歡動手擺弄機械和電子管。那時的理想是當工程師,他把家里的收音機拆了裝,裝了又拆,樂此不疲。他很早就會開摩托和小轎車在馬路上兜風了。在旁人眼里,他哪里是一個專工西皮二黃的伶人,渾然是十里洋場上的“小開”。

      梅葆玖這些天然的愛好出自遺傳。原來梅家的傳統不僅在于演藝,還有一系精于手工。梅蘭芳的高祖在泰州開過木雕行,是雕刻工匠。他伯父梅雨田是“伶界大王”譚鑫培的琴師,晚清時期鐘表“舶來”時間不長,梅雨田就在操琴之余沉湎其中,以幫朋友修理鐘表為樂。庚子年間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市面混亂,演藝業凋零,梅雨田干脆掛牌修鐘表養家糊口。梅葆玖的大哥梅葆琛則是一位建筑工程師。

      有一次我乘坐葆玖先生的車,他在駕駛座上得意洋洋地說這輛進口車是自己組裝的,真把我嚇了一跳,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笑著說,你但放寬心,這車結實著呢,連劉(曾復)老、朱(家溍)老都坐過。原來他輔導和提攜香港李和聲夫人李尤婉云多年,李和聲先生決定送一輛轎車作為報答。然而當時政策不允許整車進口,玖爺就請李先生在當地為他購買零部件,分批托運到北京后自己動手組裝,集部件為整車,居然把它拼裝成功。他還津津樂道自己開過飛機。原來那一次開的是一位香港朋友的私人飛機,雖然當時旁邊有教練,但他不僅敢于開,而且真的開上了天空,那膽量和魄力令人咋舌。

      會說英語和滿語

      當年玖爺在上海先后就讀百德路磐石小學和亞爾培路霞飛路一帶的震旦大學附中。這兩所學校均有教會背景,而且震旦附中是英法雙語教學。他每天下午完課回家就學戲練功,梅蘭芳為他請的花旦老師是會說英語的朱琴心,另外還專門聘了英語外教,因此梅葆玖先生的英語是有“幼功”的。近年與外國友人交往多起來了,他能用英語直接交談。2001年我請人翻譯了《大唐貴妃》的劇本,他從頭到尾誦讀之后對我說,這份英語譯稿意思都對,可是味道還不行,建議交給盧燕來潤色一下。

      葆玖先生還告知,他的先慈福芝芳是滿族人,幼時家里互相稱呼和行禮都是滿族式的,如打千等。有一次我見他主持票友匯演,對剛下臺的進行評點之后高聲對全場說:“誰能夠上來嘎啦嘎啦?”這脫口而出的滿語意思大概和“PK”或“作秀”相近。

      《沙家浜》后臺管音響

      玖爺雖然出生在上海,而且幾乎每年都數度來滬,可是對于上海的馬路始終搞不清楚,如果從虹橋機場下飛機后要他自己乘公交到目的地,可能會迷路。他是音響發燒友,每次來滬必然要去襄陽路上的現代電子商城。聽上海京劇院同志說,那里的門房間多次接到“梅葆玖”的大件商品催領單,原來他在電子商城訂購音響設備后,往往付了款卻忘記去提貨,對方只能根據他留下的地址去催領。

      和許多天真的知識分子一樣,玖爺也是吃過苦頭、受過凌辱的。他曾經被發配到北京茶淀農場“勞動改造”。這是一生中最不堪回首之事,反過來也促使他反思,鍛煉了堅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記得北京一位同行告訴過一個段子,改革開放初期記者到北京京劇院的演出現場去采訪梅葆玖,來到后臺門口看見正在裝車司機座上坐著一個壯實的男人,打著赤膊,光溜溜的肩膀上搭著一塊毛巾,記者上去詢問:“請問梅葆玖先生在哪里?”那司機說道:“我就是梅葆玖……”原來“樣板戲”時期廢除男旦,他的工作是操作舞臺音響。《沙家浜》里的風聲、雷聲、槍聲之類,都是他操作的。每當需要裝卸舞臺布景時,他就充當卡車司機和裝卸工。他那時已經洗盡鉛華,無復當年“小開”模樣了。

      “梅派咖啡”

      我和他最后一次飯桌聚會是今年元宵節。是日得知琴票羅文正先生和夫人、作曲家沈利群在漕河涇某飯店設局,他老人家居然不請自到,帶給主賓意外的榮耀和喜悅。他不僅經常吃請,也樂于請吃。他在北京經常做東處我去過兩家,一家是市政協餐廳,另一家是起士林西餐館。每到他干面胡同家里做客,他總要先忙活一陣,親自磨咖啡豆、煮咖啡。他烹調的咖啡特別考究,要加一種進口的罐裝煉乳,還要加幾滴威士忌,滿室生香。特制的咖啡盛在英式杯盞里,他端著盤子對客人說:嘗嘗看,這是“梅派”的。

      有一次我們在教育會堂旁邊的牛排店用餐,從旁桌過來一人,說道我們是某某大學的校友,看見梅葆玖先生特別激動,同您合影可以嗎?玖爺欣然應允。可是集體合影之后對方意猶未盡,還要一個個過來單獨站到他旁邊拍照,只見葆玖先生笑容可掬,一一滿足。前年我們一起在錦江飯店演講,兩個小時下來很累了,可是粉絲們圍著他求簽名,這時他已經進入耄耋之年,卻毫不推辭,簽得非常認真。他出行時往往會攜帶一些自己的戲裝照片或簽好名的明信片之類,見到朋友或粉絲會主動贈送。據北京朋友王天佑告知,1982年某日他到北京郵局寄郵件,怎么也包扎不好,旁邊一位中年人見狀主動過來幫忙,手腳利索,一下子就幫他包扎妥當了。二人當即互留名姓。后來他去看戲,發現那個留名叫梅葆玖的扮著大青衣,而且竟是梅蘭芳的兒子。

      舊中見新,新而有根

      他是音響的發燒友,家里專辟聽音室,擺滿了各種音響設備,他不時去試唱試聽,不亦樂乎。他的實驗是如何通過現代科技提升歌唱的美感。在他的中晚年,音響制式從卡式磁帶發展到鐳射光盤,從CD 到MD,進而發展到互聯網時代的MP3、MP4,他與時俱進,都能自如地玩得起來。可是到了人生的最后兩三年,他突然返樸歸真,大力倡導原始的膠木唱片。原來他發現現代音響設備可以充分提純唱片的音質,其頻率的寬度超過CD、MP3等,聲音的還原度更好。為此,他還在國家大劇院做過講演。

      這種融新舊于一體,喜新而不忘舊的特點,處處表現于梅葆玖生活和藝術實踐中。梅蘭芳作古后,尤其在十年動亂之后,他意識到繼承梅派的責任落在自己肩上,而且越到晚年越是自覺。他指導我們創排《大唐貴妃》時,首先要求保留梅蘭芳《太真外傳》里的經典唱段。他積極支持該劇中西合璧的創新,推崇對“交響京劇”的嘗試,然而首演后他卻對我說,有一個不滿足的地方,就是戲里沒有用上“昆的東西”。此刻我理解到梅派是新舊的結合體,《大唐貴妃》 若想集梅派之大成,就不能沒有昆曲。于是就向導演郭小男提議,在劇中馬嵬坡楊貴妃就戮之后,于肅殺的氣氛中又李龜年出場,清唱一曲昆腔表達對國家衰落、梨園星散的悲情,曲調則仿照《長生殿——彈詞》中的“不提防”一段。導演的舞臺處理是此刻只有一支笛子伴奏,顯得清幽凄涼而且特別古樸,從第二輪開始的這種演法,令葆玖先生特別滿意。

      《大唐貴妃》的創作宗旨是“舊中見新,新而有根”,這是我們對梅葆玖藝術觀的闡述,可以視為梅葆玖對梅蘭芳“移步不換形”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中梅葆玖遞交的提案內容是呼吁青少年練毛筆、學京劇、認繁體字,這可以視作他的文化遺言。

      喜新而不忘舊,在擁抱先進文化的同時守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玖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涓浗浣滃崗閲嶈蛋闀垮緛璺富棰橀噰椋庢椿鍔�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浜烘皯鏂囧
    • <璇楀垔
    • 姘戞棌鏂囧
    • 涓浗浣滃
    • 灏忚閫夊垔
    • 闀跨瘒灏忚閫夊垔
    • 浣滃鏂囨憳鎶�
    • 涓浗鏍″洯鏂囧
    • 浣滃鍑虹増绀�
    • 浣滃閫氳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