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舊曲新唱亦生輝——豫劇《朝陽溝》的啟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26日09:23 來源:人民日報 張蘭閣

      近日,蜚聲全國的豫劇《朝陽溝》在長安大戲院重演,使我們在重溫那些經典唱段的同時,得以重新思考這部戲的藝術思想價值和對當下戲曲創作的啟示。

      豫劇《朝陽溝》在上世紀50年代首演,講述高中畢業生銀環在農村勞動中培養起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并終于在農村扎下根的故事。《朝陽溝》在運用傳統戲曲表現現代生活上做出了嘗試,后來被攝制成戲曲藝術片,京劇、評劇、呂劇、眉戶、滑稽戲等也都移植、演出過該劇。

      《朝陽溝》的藝術力量首先來源于戲劇文學的力量。它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勞動者的精神世界,人物語言生動、鮮活、風趣,飽含著勞動的智慧,頗有“山藥蛋派”的風范。《朝陽溝》中進山和出山的唱段是現代戲曲的典范,對唱、聯唱的特點更足,這些唱詞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比喻自然熨帖、妙趣橫生,是沒有格律的詩,看似信手拈來、渾然天成,實際飽含艱苦的淘洗功夫。相比之下,很多當代戲的唱白只是白話生硬地加上韻腳,看不到多少詩歌的紋理。編劇楊蘭春不是外在于土地和農村,而是站在土地上平等地甚至有點仰視地看農民,對農民的謳歌滿懷深情,他筆下的農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共和國的根基,是肯于奉獻的勞動英雄。

      戲曲是音樂和文學的結合,除了堪稱文學典范的劇本,《朝陽溝》還具備了宏大的音樂格局。《朝陽溝》借鑒了歌劇作曲的程序和格局,打破了傳統戲曲百衲體的編曲路數。王基笑等作曲家在豫劇的音樂海洋中,精選了一些基本音型和形象,將帶有強烈時代感的激情作為靈魂植入旋律中,構成了汪洋恣肆、氣勢磅礴的音樂體系,讓古老的豫劇發出了新聲。這個體系有自己的“詠嘆調”和“宣敘調”,如進山的“走一座嶺來翻一架山”和出山的“山也留來水也留”是極好的詠嘆調,而那些獨唱、對唱、聯唱則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宣敘調。伴唱則帶有頌歌、贊歌甚至花腔的效果,鏟地和眾人拉繩的群舞群唱,也都借鑒了歌劇和音樂劇的元素。它不似當代的某些作曲,只是把本劇種好聽的曲子和樂句連綴到一起,沒有音樂基調和主旋律,沒有靈魂和整體性,變成了大雜燴。《朝陽溝》的音樂以完整的基調和統一的旋律,讓觀眾從始至終裹挾在一種激越高亢的情感中透不過氣來,在這樣宏大的音樂格局面前,許多當代戲曲音樂顯得局促和小家子氣。

      在文學與音樂完美結合的基礎上,《朝陽溝》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乘風破浪的時代風貌和社會主義新人的精神面貌。其中,包括底層百姓翻身解放后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農村親如一家、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氛圍,嶄新的行業平等、勞動者最美麗的價值觀,農村天人合一的山水風光和宜居的生態環境,等等。總之,它勾畫了一幅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藍圖。其實,從《禮記》的大同理想,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到老一輩革命家的社會主義藍圖,中國人的“大公”意識一脈相承。它植根于中國人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之中,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半個世紀回首望,仍然有令人怦然心動處。

      《朝陽溝》是記錄共和國青春足跡的一部宏偉史詩,是反映社會主義文藝“戲改”成果的一座豐碑,是上世紀豫劇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朝陽溝》還是一面戲曲的鏡子,透過它,可以看到戲曲藝術的可進空間,它的原創性和經典性至今熠熠生輝。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