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別開新面塑偉人——話劇《董必武》觀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22日09:33 來源:人民日報 王 敏

      這是第一部以董必武為主人公的話劇作品,塑造了一位信仰堅定、風骨獨特、有血有肉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為中國舞臺畫廊增添了新的色彩。

      董必武一生謙虛謹慎,為人低調,他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補丁”“替補”“龍套”,在他身上,似乎缺少叱咤風云的氣質,缺少人們通常所說的“戲劇性”,這為戲劇創作與演出增加了困難,因此,劇作家趙瑞泰開始接受任務時的“不敢接”是可以理解的。他說:“董老一生的革命經歷長達半個多世紀,但話劇就兩個多小時,怎樣才能在這短短兩小時內濃縮偉人的一生?在泛娛樂化的當今時代,怎樣才能讓年輕觀眾樂意接受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這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單是題材好,是沒有用的,還是要技術”。從不敢接到將這個感人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舞臺上,不僅體現了劇作者對董必武一生業績、高貴品格的深刻穿透與獨特把握,而且頗見他以故事編織和細節刻畫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功力。

      1947年,國共兩黨斗爭愈加激烈,上海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包圍中共上海辦事處周公館,恰逢周恩來回延安,董必武領導大家同敵人斗智斗勇,48小時勝利撤出上海。趙瑞泰在閱讀大量有關董必武的歷史材料后,敏銳地捕捉到這驚心動魄的“48小時”內發生的相關事件,并果斷將其作為全劇的主干和切入點,通過人物心靈的意識流動,選取“托孤救孤”“虎口脫險”“長征情懷”“舌戰群儒”等蘊藏著主人公不同性格特征的片斷予以開掘、提煉、編織,將“這一個”董必武,將一位老革命家的堅定信仰、博學智慧、舉重若輕的風姿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從藝術呈現上看,追求演出的完整性是主創人員的共識。導演黃定山在二度創作上,調動多種藝術元素,以細膩的筆觸,詩一般的語匯,層層遞進揭示董必武性格的光彩,表現得游刃有余。此外,在敘述與投入、體驗與表現、激情與思索等關系的處理上,導演也把握有度。路羽是一位塑造了許多舞臺形象的優秀演員,但這次塑造的董必武是我見過的難度最大、也是他飾演得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這固然是路羽刻苦努力的結果,但也與導演的總體把握分不開。導演緊緊圍繞著舞臺的靈魂——演員的表演施展拳腳,在人物關系的梳理與把握上,緊緊圍繞對董必武的心理刻畫展開。斗爭最危急的時候,一個小小的手電筒,竟然引出了董必武深藏在心中的前妻陳碧英的形象,那樣颯爽,永遠年輕!導演將董必武與犧牲在老區的前妻陳碧英以及他與現任妻子何蓮芝的兩段革命愛情并置在同一舞臺時空,處理得清新、坦蕩,令人震撼。葉鶯對董必武而言不是女兒,勝似女兒,革命失敗后,葉伢子冒死引開敵人,掩護董必武一行人突圍,犧牲前將襁褓中的小葉鶯交到董必武懷中。長大后的葉鶯在周公館被嚴密包圍時出去送消息而被敵人逮捕,受盡毒刑。導演將董必武和他視為女兒的葉鶯之間復雜而深厚的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在眾多人物關系的展開中,劇作凸顯出董必武儒雅中透露著犀利、憨厚中蘊含著智慧的偉人形象:他拍案而起,犀利批駁何應欽對共產黨的惡毒污蔑;以自己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征服了淞滬警備司令部少校副官林水生;在眾兵圍困之下,與前來祝壽的黃炎培坦然對弈,縱論天下大事……“我想讓人們知道,曾經有一代人,他們為了理想和信仰,可以去拋頭顱灑熱血。這部戲就是要探尋革命者的內心!边@是黃定山執導此戲的終極目的。

      周丹林設計的周公館這座立體旋轉小樓,以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為話劇構架了極佳的舞臺空間,導演在此鉤織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使得故事的物理空間與人物的心理空間可以隨時轉換。小樓本身也富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在如磐的夜氣中,它像燭光一般,照亮人們的心路,給人以希望。不同舞臺上,入黨宣誓的場面我見過多次,但這出戲中撤退前夜的最后一次支部會議,董必武領著大家重溫入黨誓言一段戲的處理,卻別開生面,給觀眾心靈以巨大的沖擊:在莊嚴的黨旗下,一束紅光鋪灑在舞臺上,全體人員舉起了右手……一字字,一句句,那樣真誠,那樣神圣,刻在觀眾的心靈深處,令人蕩氣回腸!這誓言不僅激勵著當時共產黨駐滬辦事處的全體人員,同時也拷問和激勵著今天的我們。這也是《董必武》在今天演出的現實意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