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璀璨的繁星布滿舞臺與天幕、純凈的童聲合唱回蕩空中時,演出已近尾聲?伤杏^眾還沉醉在《高山流水》那如夢如幻、情真意切的故事中,難以自拔。演出結束,全場觀眾還安靜地坐著、回味著,直到演員登臺謝幕才緩過神,起立、獻上雷鳴掌聲。4月12日晚,由武漢市文化局、蔡甸區人民政府聯合出品,武漢歌舞劇院、武漢愛樂樂團聯合演出的大型原創歌劇《高山流水》登陸北京國家大劇院。
作為地方院團參加2016年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的重頭作品,《高山流水》此次在榮獲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獎及多項單項獎、榮獲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之后,幾經打磨,誠意亮相。
歌劇《高山流水》取材于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位于漢陽月湖側畔的古琴臺,就為紀念俞伯牙、鐘子期而建,又有“伯牙臺”之稱?梢哉f,知音故事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漢本土文化的典范,更是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懷。
由于知音的故事家喻戶曉,因而其藝術創新的難度不小。為確保藝術水準和品質,該劇特邀黃維若、曹其敬分別擔任編劇與導演,莫凡任作曲,王燕擔綱指揮。
為了讓原作更豐滿,黃維若在劇本創作時,用楚辭的語法書寫、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塑造,如在伯牙、子期、楚王等男性角色以外,擬人化地增加了高山、流水、玉衡仙女等女性角色。這種創作方式既建立了符合戲劇要求的故事與人物,又創造了美麗奇特的背景與情境,且拓展了知音文化的當代意味與內涵。
無論是精心設計的合唱,還是響遏行云的詠嘆,從中都能看出作曲家在歌劇中傾注了大量的情感。莫凡接到創作任務時,一度十分興奮:“‘知音’講的是音樂家的故事,表現音樂家的心路歷程。伯牙的遭遇,讓做嚴肅音樂的人在今天這個社會里看起來特別有共鳴。這部歌劇里,我帶入了自己的情感!蹦舱J為,中國原創歌劇不僅要有自己的個性,也要遵循西洋歌劇的創作規律,大段直接運用民族音樂素材并不是高明的做法。因此,歌劇《高山流水》的音樂雖然大量采用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代琴曲為創作素材,但都是巧妙地再創作,讓古琴的韻味自然地流露,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此外,該劇音樂創作還吸收了湖北、湖南的一些民歌,充分彰顯了地方音樂文化的特色。
當一首首歌曲不斷在舞臺上放聲時,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呈現在觀眾眼前。能夠藝術地還原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指揮家王燕功不可沒。王燕一直熱衷歌劇指揮,為此她下足了功夫,甚至能唱出自己指揮過的每一部歌劇的每一句唱詞。此次演出,音樂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她準確無誤又瀟灑自如的揮舞下,完美結合,釋放出動人心魄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