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別讓現實的感動在舞臺上消失

    ——從大型原創話劇《起飛在即》談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06日09:34 來源:文匯報 童薇菁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 《起飛在即》 首次聚焦中國航空工業的追夢人,走進飛機設計師、試飛員與工程師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上話藝術中心供圖)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 《起飛在即》 首次聚焦中國航空工業的追夢人,走進飛機設計師、試飛員與工程師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上話藝術中心供圖)

      中國故事是具體的、以每一個中國人為個體單位匯成的宏大壯闊的敘事洪流,而不是一個大而無當的空洞概念。講好中國故事,一定是說好一個具體的中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越個人化、越獨特、越典型,就越具有擴散力和感染力。就像《起飛在即》的劇名一樣,原創話劇永遠是一個動態的創作。它最動人的時刻是臻于完美的過程,在成為真正優秀的、經得起觀眾檢驗的現實主義作品之前,還需要不斷思考、調整和檢驗。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出品的原創話劇 《起飛在即》 近日正在熱演中。該劇以商飛研制國產民用客機的砥礪之路為藍本,創作了一部謳歌中國航空精神的舞臺作品。首演過程中,觀眾席里時常冒出“遏制不住”的清脆掌聲,編劇耗時2年之久的案頭工作和張弛有力的舞臺風格,得到了工作在第一線的工程師、試飛員發自內心的認可。好的現實主義作品,往往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評論家毛時安觀看后感嘆:“它超乎我的預期。”

      在冰冷、硬朗而理性的制造工業敘事中,有一種“人情味”以飽滿圓潤的表達,在后現代感極強的舞臺空間里“柔軟”著陸。民航客機的總設計師冷依晗,她的情感世界、人生遭際和性情轉變,其實與國產大飛機的制造歷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時代與發展之重,總在個體身上留下最深的烙印。國產大飛機的誕生,整個是一部凝結幾代中國航空人艱辛的歷史,隨著一個個技術盲點被逐個攻破,一個個血肉之軀拿生命與天空相搏,冷依晗的生命也承受著與發展共進的命運:她的未婚夫死于一次試飛事故,留下未酬的壯志和無盡的思念,這直接導致了她人生角色的轉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女孩轉變成需要為他人生命負責的工程師,這是一段精神力的成長過程。

      冷依晗的凌云壯志,不是生硬的表現,它規避了現實創作中容易出現的“人為拔高”的套路。她心路之艱,心靈之壯美,和飛行藍圖一般波瀾壯闊。“外表那么冷酷的人,內心也有著柔軟的、傷感的地方。”毛時安說,現實題材作品一定要擁有豐潤的人性表達、以及人情的傾訴。從這點上說,《起飛在即》 敏銳地捕捉到了。

      “其實一切真正的藝術作品,都在表現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種形式。”毛時安認為,今天說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是提升對“人”的認識,首先對人的感性認識的能力,然后做出一定具有人文感、哲學性和思辨力的探討。過分把握人的類型的“普遍性”,使得許多創作者面對重大的歷史時段中的重要人物,往往會陷入符號化、臉譜化和教條化的處理,一不留神就糟蹋了藝術創作的“好原料”。因此,當一些以真人真事為創作靈感的現實主義作品走向舞臺后,觀眾反而覺得原有的感動竟然喪失了,而不是得到應有的強化或升華。

      中國故事是具體的、以每一個中國人為個體單位匯成的宏大壯闊的敘事洪流,而不是一個大而無當的空洞概念。講好中國故事,一定是說好一個具體的中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越個人化、越獨特、越典型,就越具有擴散力和感染力。

      當真正進入現實題材創作后,因為缺乏想象力,又缺乏對人物內心的體悟,很容易走入藝術的歧途———把重心放在創造形式上。說到底,離開內容的形式創造不過是“第一眼的美女”。特別牽涉到真人真事的作品,反而容易喪失藝術想象力。因此,創作現實題材作品一定不能被表象的真實所局限。

      近年來,文藝舞臺上也出現過像電影 《離開雷鋒的日子》《孔繁森》,河南省豫劇院三團豫劇《焦裕祿》,總政話劇團話劇《生命檔案》等這樣的優秀作品,“借助合理想象,成功發掘人物的內心、發掘歷史和現實最動人的時刻。”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 獨具巧思,通過正面刻畫雷鋒的戰友克服現實困境的努力,來表現雷鋒精神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而話劇 《生命檔案》 講述了軍隊優秀檔案員劉義權,千辛萬苦尋找到一支失落在軍史上的人民軍隊的動人故事,讓中國軍人的英雄精神穿越歷史的塵埃,出現在每一個觀眾面前。

      “上海需要像 《起飛在即》 這樣的作品,它有成為一部優秀現實主義作品的基礎。”但毛時安同時期待,它能夠朝著比較理想的審美方向做一些微調。比如,他希望能出現一個“工匠”式的、帶著“極客”精神的技術人員點睛舞臺,豐富商飛群體的層次。而中國民航客機站上世界舞臺的辛酸歷程,在通過“老教授”的口述之外,還應開拓更具有力量感和滄桑感的表達。“結尾處背景音樂缺少一種題材應有的豐厚感,像類似細節處還要再多做些加工。”

      就像 《起飛在即》 的劇名一樣,原創話劇永遠是一個動態的創作。它最動人的時刻是臻于完美的過程,在成為真正優秀的、經得起觀眾檢驗的現實主義作品之前,還需要不斷思考、調整和檢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